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一些中国的美术家们在达利画布下的空灵感中游荡,在康定斯基编织的点线中迷茫,以及时尚下为艺术与金钱价值的关联所困扰之时,有一颇有名气的画家悄悄地从中国石窟艺术中取到一簇火种,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选择的旅途。他就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画家王乃壮。
王乃壮的祖父是清末一位著名书法金石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的创始人。出生于西子湖畔的王乃壮,幼居柳浪闻莺,西湖旖旎的美,陶冶着他幼小的心灵。祖辈的书香之风,给他带来启蒙。30年代初,童年时代的王乃壮异常喜爱《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等卡通片。青年时代,他则迷恋上普希金、莎士比亚的诗文,以致l7岁考杭州国立艺专时,他身上还揣着一部4本厚厚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上海美专,王乃壮一天要画9个小时的素描,而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他经常用白水煮面条来打发午饭。六十年代初,王乃壮投师李苦禅门下,方走入坦途,开始狂热地追求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
恰恰是这位看了些“洋”书,又记着祖宗的王乃壮,在寻觅中国绘画艺术真谛的时候另有一番功夫。他醉心于研究禅学,专攻佛画。他遍游国内名山大川,从云岗、龙门、麦积山……的石窟中汲取艺术精华,使之成为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他绘制的佛画,粗犷、苍劲、深沉而充实。它使人们在超越自然物质生命之上,在未知的时空中去领悟人类对自身思维世界的反省,和对物质生命的礼赞及崇拜。从画面中可以看到,王乃壮以颇有气势的构图形式再现了石窟艺术的精华。含灰色的色调和虚实相间的勾线形成了一种古朴的韵味,而焦墨、枯笔、晕染交替运用,既使各种技法相得益彰,又保持了画面的整体效果,使人们在只有两度空间的宣纸上领略了石窟艺术的魅力。
王乃壮说:“我作佛画,并不是以宗教的观点去画,而是通过绘画对佛窟艺术的再创造。”也许一些同行们听到这句话,会觉得他说了句大话。然而,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说些大话。而王乃壮不但说了,也去做了,他毕竟从中国古老的石窟艺术中取到了一簇火种。相信这簇火种会越燃越旺。
作者:坷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