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吴悦石先生以全面的国学素养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已然成为传统文人画在当代的重镇。在传统文化式微的艺术生态下,先生卓尔出群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实绩显然成为一面飘扬的旗帜,流风所及,泽被青年才俊多矣,堪称文人画艺术作为本土文化的精髓终究还有着不朽生命力、尚有开拓光大之广阔空间的明证了。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其个案价值和史学美学意义都是值得珍视并加以索隐探微的。
在吴悦石先生的艺术世界中,其花鸟画和人物画的成就已为大家所熟知,并得到专业人士的一致首肯,很多论者站在美学和绘画史以及艺术学的高度给予颇为中的的极高评价。其实先生山水画的造诣也是秀出凡俗、卓然独树的!实际上,先生从艺五十多年来,山水画也是其潜心以求的一个方面,将山水画作为精神家园和情感的归宿,以“适意”、“畅神”、“澄怀观道”为旨归,所以就文化含量和美学意韵来讲,在观念的表达、情感的抒发、笔墨语言的锤炼探索、图式的创造等方面,其戛然独造处是不在其花鸟人物画之下的。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众所周知,山水画流衍千余年,以中国特有的哲学思维和观察方法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文人山水画的传统,追溯起来,是从唐代王维的南宗画派滥觞,到后来的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元四家等,都是以水墨渲染为尚,不讲究细腻入微的刻画写照,以气韵高雅为审美追求,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将山水画的社会功能变为了如诗文那样表达观念的艺术,彰显了文人艺术思想的深邃和意涵的丰厚,所以,宋代邓椿说的“画者,文之极也”,应该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一发展脉络到清代“五僧”和虚谷等得以发扬光大,及至晚近时期,黄宾虹、齐白石等大师达到了颉颃古人的高度。黄宾虹以多元而深湛的艺术修养开拓了一个“浑厚华滋”的美境,以书法的笔意和积墨法的运用,集水墨内美之大成;齐白石则以不同时流的简洁明快取胜,画风简练概括,清新恬淡,一派质朴的田园气息,突出了艺术符号的象征性和概括性。因了山水画年代的久远和风格的多样,历代大家如高峰林立,对于当代山水画家来说,出新是个很大的难题。吴悦石先生的山水画转益多师,广纳博收,法资多方,在浑朴空灵和潇洒酣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形成了抒情性、金石味特别强烈的艺术语言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套路而化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
吴悦石先生艺术发蒙于齐白石的入室弟子王铸九先生,得齐派艺术的真传,以书法、金石入画,凸显笔墨的情感表达和趣味经营,有非常坚实的笔墨基础,而山水画则以另一位老师董寿平先生的影响为大。造诣全面的董寿平先生山水脍炙人口,境象空蒙而深邃,画卷不拘峰石之形似,而求整幅气韵的统一,完美地代表着文人画那种天人合一的真髓,不仅具有诗画相兼的天然意境,还富有一种谦和醇厚的文人书卷气质和儒士风范。吴悦石先生在山水画诗意的营造和书卷气质方面深得乃师神髓,同时汲取了齐白石山水画以少总多、以简寓繁的特点,又兼揉石涛、石溪、黄宾虹鲜活的笔墨语汇,而笔恣情纵,不拘成法,又依稀可见八大山人的痕迹。在驰神运思、挥毫濡墨的创作环节,则不以袭用前贤的成法为能事,属于善学而能化者。因此我们读先生的山水画,往往感受到一种元气淋漓的质朴华滋之美,既有一种鼓荡生风的磅礴气象,又有耐得住咀嚼流连的诗性意味。在一件尺幅小品中,画两峰对峙,近处高岩上古松蟠曲,中间烟云飘荡,远处山峰烟树迷蒙,让人联想起“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名句。笔墨运用舍弃了前人程式化的技法,突出笔墨的概括性和表现力,而以极为简明肯定、浓淡焦润变幻的线条写出大致的轮廓,辅之以墨色的渲染,略加皴擦,泼墨和点染都极富神采,虚实关系的处理大胆而新奇。所以令人目眩神迷,可谓尺幅千里。就在这幅画上,吴悦石先生题到:“山川形胜,不在眼中,只在胸中,试想朝晖夕阴、云卷云舒,如何写之?”这应该说也是先生对山水画的一种理解,即不必穷形尽态地模山范水,要在写出胸中之山水,抒发胸中之逸气,而以对自然的体察和悟对,用简括凝练的笔墨撷其一角完全可以达到涤除玄览、澡雪精神之效果,令读者“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想象到大自然朝晖夕阴之万千气象,而画家的胸襟气度一寓于中。正如石涛所说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画家在与自然的精神往来和情感交流中的独到体验,形诸纸面,而纸面上的境象绝不是对自然简单摹写和复制,而赋予它人文精神,获取物象的真气和神采,强化对自然的主观感知,具象的层面退居其次,突出“自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论述:“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先生的山水正是在这一点上,在“写”与“造”之间突出“造”,着力表现经验的世界,所以有景、有格、有情、有韵,情境相生,情境交融,而因此也更熨帖地切中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脉搏。
见情见性的大写意画往往是小幅易作、大幅难图。不过吴悦石先生也擅作高堂巨幛,一如其小品画,以气胜而非斤斤于技,以神胜而非以形胜。《妙峰山晨曦》是一件六尺巨构,山势连绵,远处辽阔江天上,一抹晨曦中群山万壑隐然可见,构图奇崛,虚实得宜,笔墨圆活洒脱而见通透秀润,谱写出激越雄浑的旋律,透溢出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强烈热爱之情。另一幅丈二作品《蜀山印象》,视野开阔而境界博大,绝似“词源倒倾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有一种吞吐万象、囊括八荒的气概,展现了蜀地山水“飞湍瀑流争喧豗”、“高江急峡雷霆斗”的雄奇壮美,摄魂夺魄,观者不能不为之动容。此等境地,非大手笔无以写之,盖才薄怯弱者不敢为,功力不逮者无以为,学养不厚者不能为。
吴悦石先生的山水,突出的特点是线条的恣肆纵横、遒劲有力,墨象的变幻莫测、象外生趣,都以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书法的书写性笔意为根基。艺术语言高度概括,笔简意足非斤斤细谨,有振迅天真充溢画面的夺人气势,足称对文人大写意艺术新天地的开拓。溯其所由,当是以青藤、八大等为代表的大写意艺术精神,沿波讨源,一超直入。而先生画面上特有的雅正浪漫气息、苍茫涩重的金石趣味、阅尽沧桑的深沉感、耐人咀嚼的视觉张力,则非笔者这篇小文所能尽述了。
末了,凑成拙句赞曰:“十年去国心犹壮,艺道胸襟两大成。兴酣落笔摇五岳,沧桑满卷意崚嶒。”
作者:杜志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