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以水墨材料进行当代实验或表现,使得这个传统的材料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是很多艺术家努力的方向。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个重新了解西方艺术的时期,使用水墨材料的画家大致从“实验水墨”和“新文人画”两条路径着手,希望在这个领域里做出新的成绩。这样的实验大约进行了20多年的时间,在人们普遍熟悉了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艺术之后的今天,艺术家们不再简单地在形式、方法、材料上去寻求艺术的可能性,而是有意地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发现生机。
实验水墨对传统程式甚至材料的突破打开了水墨材料的可能性,从此以后,人们不会斤斤计较新的水墨画是否符合传统;“新文人画”重新提出传统笔墨在气质、趣味以及境界方面的精神因素,也为画家们尽量避免将水墨画掉进西方主义的逻辑做出了贡献,结果,艺术家们普遍获得了自由。
“另存”展览是普遍获得自由的现象中的一个局部,由高毅、黄华三两位老师和他们的三位学生共同组成的这个展览,就呈现出来之前三十多年实验的影响:每个艺术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去书写自己的内心。于是,除了艺术家们个人在题材与表现上的倾向性以外,我们已经很难将他们的作品简单地划分为“实验水墨”或“新文人画”这两个范畴中了。实际上,中国当代水墨画已经变得非常丰富和具有个人性了。
我们可以对参加展览的每一位艺术家作品中的风格、表现与趣味进行分析,可是,他们的确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传统水墨的材料、来自传统与西方艺术的灵活的方法以及更加明显的传统文化的趣味。在“2012紫禁城”这一部分展览作品里,由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所唤起的符号、手法与趣味既不掉入抽象实验水墨的陷阱,也没有回到传统文人画的旧趣味,每位画家的个人特征在造型、手法以及偶然性的效果中已经呈现出来,在趣味方面——一种更加关注自身传统文化的趣味倾向,相信观众是能够判断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用担心自己的内心对传统因素的爱好可能导致的批评,不用担心作品是否具有明显的当代性,因为最为当代的艺术就是内心真实的艺术,这个真实既影响到我们的出发点、艺术观念,也波及到我们的心态与趣味。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还有什么比尽可能真实的内心世界更加当代的呢?艺术家所要做的事情是,尽可能地不同于他人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给予人们不同的需要:历史认识、艺术态度或者知识趣味。不用去担心“观念”、“变化”或者是否“当代”,艺术的功能并不实用,如果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真实的有趣的内心世界的图画,其实也就足够了,何况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本身就是有意义的生活。至于自己的作品是否与艺术史有关,那是后人的事情。考虑到五位画家作品具有的传统因素的倾向性,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另存传统就是另存新的文明。
作者:吕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