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许鸿飞:我做事从来没有“目的”

  许鸿飞自述—世界巡展,都是顺其自然发生。

  另一种对话

  刚才,你问我,“走出去”有无目的?其实似乎也没有。

  我做事从来没有“目的”或“策划”,很多时候都表现为一种随意性。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切都会顺其自然发生。

  每年,我几乎都会在广东开展览,尤其在广州,已有很多人知晓我的作品,观众反馈也很好。不过,也许,北京还不知道,上海还不知道。那么,你要走北京这么一遭,这样全国就都知道了。

  然后就到中国美术馆办展览了。是今年4月的事情,举办这个展览,也是在很短时间内决定的,从档期定下来到正式展出,准备时间不到一个月。3月28日展出,而我是春节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才知道有空档留给我。

  我们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筹备,这个展览很成功。在中国做展览有一定难度,它需要学术的支撑。中国美术馆,很多人用一辈子去努力,也不过是想进去一次。但我很幸运地进了中国美术馆,搞了个展览,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在当时是意想不到的。

  接着,马上又定了去澳洲的展览,也是短短一两个月时间敲定的事情,对外的第一站,选了悉尼。在悉尼做得很好,墨尔本又要我去了。这,就等于拉开了所谓世界巡展的序幕,当时只是说,“世界巡展”,名号就先这么叫着吧。但要说当时我已经定了多少个地方要去巡展,没定的。但既然开了个(好)头,我估计再去其他国家都没有问题,都有这种机会和条件,所以,先叫着吧。

  但单单是澳洲,你不能叫世界啊!于是,接着就开始选择去欧洲的意大利,选择了那里的两个城市,想试一下反应如何。我原先想着,也许很难超越在澳洲展览时那样的反响了,但不是,这里表达得更加热切,共鸣更多。

  现在,我刚从意大利办完展览回来,其实,很快跟着又会去其他国家了。我的巡展就是这样拉开的,目前,还不知哪些国家先、哪些国家后,但,下一站一定很快就来。

  业界评论

  世界巡展,许鸿飞为什么能?

  张演钦(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

  澳洲悉尼、墨尔本,意大利西西里岛、托斯卡纳……许鸿飞肥女人雕塑世界巡展持续进行中,目标国家遍及世界五大洲。媒体多见报道,风头煞是强劲。大家都很想弄个明白:世界巡展,难度极大,为什么许鸿飞却能所向披靡?

  因为许鸿飞有钱?比他有钱的艺术家不少,但鲜见能作世界巡展者。或是不愿,更是不能。因为许鸿飞能动用的官方资源多?也不见得。其他一些艺术家,享受体制的好处,远甚于许鸿飞。经济、体制,这些一言难尽的因素,且不探讨,今天直接从艺术论艺术:许鸿飞,为何能做世界巡展?

  许鸿飞呈现的是一种“正常化了”的中国状态

  世界巡展,难。但也有解决办法:在两个国家的唐人街的厕所里,分别挂它一挂,也可叫世界巡展嘛。但这实在寒碜。要办得隆重?难。但有钱便好办,街上的闲散人员,雇它个一两百来拍烂手掌,不成问题。站站都要有市长、议员出来啰嗦几句?太难了。不过还是有人做得到。其实,最难的是:作品能够引起大家的热烈围观及竞相拍照。许鸿飞的世界巡展,将这些难题都解决了。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展览,当包括三个主要因素:好的故事,好的讲故事的方式,以及代入感。仔细想想,许鸿飞恰好满足了这三个要件。

  首先说第一点。许鸿飞讲述的是世界所关注的“中国故事”,那就是中国人在飞速发展的三十多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行为上,也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状态上。这三十年来,中国艺术向世界忠实地呈现了各种状态,异彩纷呈,各具独立的文化价值;但和他们不同的是,许鸿飞呈现的是一种“正常化了”的中国状态。他的作品虽夸张,但极写实;典型,但绝不荒诞。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正被划分为“中国”与“非中国”,正因为中国故事的独特与精彩,正因为中国故事对人类的巨大吸引力。它的非正常状态是故事,正常化了的状态也是故事,而且是更重要的故事。许鸿飞的作品,典型地向世界呈现了这种正常化,这正是他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有了这种背景,许鸿飞所叙述的故事就有了宏大的文化基础。这个时候,叙述方式则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雕塑肥女人”是文化形态

  许鸿飞用的是雕塑语言,而不是国画,也不是版画。雕塑,让许鸿飞十分讨巧。国画,谁都知道,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数年前,一众广州国画作者的作品在欧洲某市展出,开幕当天,他们发现,自己的作品不少被挂反了。老外还难以理解国画。雕塑则不一样,摆在那里,经过的人,无法忽视。吨位偌大的肥女人,尤甚。许鸿飞选择的讲故事的方式、手段,正是“肥女人”。这些个“肥女人”,将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演绎得如此夸张而真实。在一片喧嚣声中,潜藏着中国故事的不凡魅力。它以普通老外能够理解的方式,以普通老外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叙述,实在是占了一大便宜。

  我曾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将许鸿飞的肥女人从自然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对比中加以解读。实际上,这一分析系统是可以继续细化的。比如,就叙事方式而言,“雕塑女人”是自然形态,“雕塑肥女人”则是文化形态,因为它是作者有明确指向的文化选择;但是,从更高的层面来说,“雕塑肥女人”也是一种自然形态,“艺术化地雕塑肥女人”,则是一种文化形态—正如,“画一美女”是自然形态,“很美地画一美女”则是文化形态。许鸿飞的叙事,既有自然形态的一面,又具文化形态的诸般要件,但总体而言,其文化形态仍有上升空间。

  好的艺术家,应该影响更多人

  许鸿飞世界巡展获得成功的第三个因素,是作品予人强烈的代入感。所谓代入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者可以进入到作品中去,观众是可以与作品进行深度沟通的。相对一瞥,会心一笑,已是一种代入,何况,许鸿飞的肥女人是可以亲狎、模仿的?许鸿飞世界巡展的肥女人,多于广场展出,此时,广场必热闹非凡,观者多兴致勃勃,或合影留念,或作态模仿。足见其代入感之强烈。

  艺术向有“曲高和寡”之说,显然,大部分是艺术家的托词和自我欺骗,因为许多画得一塌糊涂的画家,也喜欢把这四个字儿挂在嘴巴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同样如此,因为再傻的傻子也会找得到一个比他更傻的傻子。今天缺的不是知己,而是“己知”—清楚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绝不因为得不到而矫情自屈。假如确有此念,无可厚非;假如只是一种逃避,不愿进行大胆尝试,固步自封,偏又作一副高傲冷峻状,那剩下的只有可怜。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强调作品的互动性,强调代入感,这是明智的。好的艺术家,应该影响更多的人,尤其是在微信等大行其道的“泛微关系时代”。

  上文提到,似乎,国画难以产生如雕塑般的互动效果;假如可以的话,那它就不叫国画了,应该叫装置。其实,这是成见,也是偏见,是庸人之所见。严格意义上来说,国画一经装裱,就已成装置,不同的装裱方式,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画面效果和文化品位,以及观看方式。这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性质,如巫鸿先生,就在《重屏》等著作中多有深入探讨。国画如何以更符合现代观赏心理要求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是一大难题,笔者也在探索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