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50年,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艺术文化来说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但对于默默耕耘于艺坛的无数艺术家而言,50年不仅是跨度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更代表了最美年华里执着探索的艺术积淀。50年,曹天舒这个来自湖北的艺术家,扎根河南,浸润中原文化,用他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赢得了河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在河南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50年,尽管早已备受艺术界的肯定和尊重,但曹天舒始终谦逊低调、笔耕不息,以至于艺术界对他现今74岁第一次办个人画展纷纷惊呼是期盼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当然,也正因为有这在豫从艺50年的艺术积淀,才能让曹天舒在创作中陶冶性情,练就沉着淡定,以独特的艺术领悟力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曹天舒
实力赢得认可
曹天舒194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自幼受家风熏陶,热爱民间传统绘画。1959年考入湖北艺术学院(现“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受教于王霞宙、张振铎、汤文选等著名国画家。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河南从事教育工作。对于进入河南艺术圈,曹天舒表示,这并不是他的主观目的,一个人从事艺术事业不应仅定位于事业上的目标,而是更高的精神追求。
曹天舒深知,一个来自异乡的人要完全融入当地的艺术圈并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不是靠社会交往和人事关系可以做到的,必须靠实力、靠作品说话。因此,初来河南,曹天舒就勤于钻研,注重传统笔墨功力,无论是笔墨技巧、意境表现,还是构图、造型等基本绘画构成因素,他都仔细探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提升基本功,逐渐用发表、参展的作品赢得了认可。曹天舒感慨,绘画艺术不同于表演艺术,演艺人员只有本人进入大众视野,艺术才能附带被大家接受,而画家被认同往往是其作品要得到认可,人了不了解都无妨。由此便不难理解,曹天舒只想安静地创作,以呈现更好的艺术作品,所以低调,所以淡泊。
西施浣纱图
艺术源于生活
一个成功的画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应当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曹天舒认为,风格就是人,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风格,一个画家的风格不是故意形成的,而是在感受生活、了解表现对象的同时,把自己积累的理论知识和技巧综合在一块,付诸笔端、寓于作品,自然而然形成的风格。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仿我者死”。曹天舒不赞成绘画者故意去模仿什么风格,因为这种模仿来的风格与绘画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往往不符。风格是一种积累,是对社会的认识,对绘画者所要表达的对象的认识,他与绘画者自身的知识、修养和技艺都息息相关。
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生活,曹天舒一直相信,最大的美就在生活当中,艺术家要做的不是随便去创造美,而是要去发现美,表现美。艺术来源于生活,曹天舒笔耕不息,坚持用绘画语言来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反映自然,反映思想,用绘画写人生,用绘画写生活。他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悟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以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国元素为基础,用水墨构筑现实与精神相结合的境界,在创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
黄山秋色
笔墨当随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艺术的相互交流、影响越来越多,在中西艺术融合的大背景下,曹天舒谈道,中国画要随时代发展,肯定要受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国画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应该吸收不同的艺术观念,但这种吸收不是盲目的吸收,而要站在中国画本来的位置,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去吸收。事实上,在中国画坛,早已出现了一批这样的画家,他们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因为在时代的车轮下,如果只坚守古代画家那种笔墨线条,有些现代社会的美就表现不出来。比如对现代人物的表现,大幅现代人物作品图,在表现人的服装、肌肉、神态时,要靠一些光影,必须对结构了解才行,但这些恰恰是传统国画所欠缺的。大师徐悲鸿发现了这一瓶颈,并参用西方的解剖法、透视法等改良中国画,改变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是时代的一个风向标,在中西艺术融合,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的背景下,曹天舒从不拒绝对西方艺术观念的吸收,他向徐悲鸿看齐,力求在对传统笔墨深入学习的同时,在具体创作实践中又不为古法所拘,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放牧图
曹天舒虽已年逾古稀,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关注艺术教育,忧虑中国画的长足发展,渴望在中西结合的艺术道路上有更高成就……他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生命不息,艺术不止。
月满中岳
作者:汪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