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写意”与“写形”、“写神”……等,应同属绘画美学中的审美概念,并非专指绘画创作中的某种形式及手法。追溯中国绘画史,较早提出“形”的,是西晋的陆机,他说:“存形莫善于画。”又说:“图形于影,未尽纤丽之容。”正确地肯定了绘画有“存形’’、“图形”的作用。然而绘画艺术决不能只限于单纯再现,应高于现实、美于现实。据考证,西晋的庚和首先在论画时将“神’’的概念提了出来,后来
的顾恺之又有了“以形写神”之说,他认为要达到“以形写神”。须有一个“迁想妙得”的过程,这就要求画家在创作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潜入绘画对象之中,并浸润于对象,以达到情景交融、主客观统一的境界。至唐代,张彦远便将这种主客观的统一体,明确命名为“意”。他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又说:“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为也。”此后.宋代欧阳修有“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诗句等,上述诸家所论的“意”,都是那种通过画家的主观感受,在理解、熔铸了绘画对象后。所形成的情景交融、主客观的统一体。同时,他们并非否定了“形”(被否定的应是由单纯写形而产生的“形似”),相反,绘画只有以“形”为基础,通过“写意”等审美活动,产生出“意溢于形”的高超之作时,方可称之为艺术品。由此可见,“写意”一词,应与“泻意”、“泄意”、“倾意”、“披露胸意”同解。以现代语言来讲,即以如倾如注的笔致去抒写艺术家的心志和真情, 它与绘画创作中笔墨的简练与冗繁、线
条的工细与豪放等具体形式和手法,无过多关联。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方从义的《高高亭图》以及齐白石老人笔下的虾蟹等,实为“写意”之作,而马远的《踏歌图》、赵佶所绘《芙蓉锦鸡图》以及袁江、袁耀的楼台山水画等,不同样都是“写意”之佳作吗?
陈子庄先生论及“工笔画”时说:“工驾笔之‘工’,是指画家用意周到工致、一丝不苟。画时应当同时注意到结构、用意、两方面,下笔则要有……意趣。”以画墨竹闻名的板桥老人,极力反对那种借口“写意”而不求于形的画风,早在二百年前便大声疾呼:“写意二字,误多少事,……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
至此所谈,属个人之见,明着自鉴。
作者:高克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