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现代社会,对于艺术家的关注多来自于两点:拍品和行为。似乎艺术家的价值除了与他的展览次数,拍品价格挂外,艺术家这几个字只能躺在词典里等待被翻看。像是齐白石这样的艺术大师,身前身后名固然重要,但如果这样的大师的作品只限于纸墨上,未免令人遗憾。「齐派艺术应该走得更远。」这是齐白石再传弟子高克非的理解。高克非日前在深圳举办了自己学艺30年以来的第一个书画展,谈及为何数十年来才有了自己的展览,他说,只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齐派艺术仍然在延续和发展。
在同门师兄的眼里,高克非表现得有点和现代艺术家「格格不入」:总是一袭白衫,手执折扇,神情恬淡。只要开口聊艺术,他就滔滔不绝,尤其聊起中国绘画,如数家珍、不急不躁,绵绵不绝。「老北京」高克非承袭齐门的书生傲骨和反复锤炼的诗书传统令他沉淀厚实。高克非自幼学画,少年勤奋,又天资聪颖,并拜得王庆雯、娄师白为师,成为齐白石的再传弟子。他也因为痴迷于艺术,抛却了当年如日中天的IT业,弃键盘执笔管,选择了一条艺术的「寂寞之道」。
「中国画很讲究和写文章一样,画面讲究起承转合,通过物象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和写诗也是一样的,表达一种心境。」这是高克非对记者强调最多的一句话。「起承转合」四个字不仅道出了他的作画之道,更成为了他做人做事的守则。
天注定的缘分 从艺齐派艺术
高克非1968年生于北京,自幼酷爱绘画。小学期间绘画作品多次在北京市少年绘画比赛中获奖。曾于北京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有幸得到周思聪、金鸿钧等画界前辈的颁奖。1979年他拜齐白石入室弟子王庆雯先生为师,正式学习中国画。拜师学艺这件事情对于高克非来说就像是人生中的「启」。他对于恩师之教诲至今念念不忘,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在高克非眼中,这位「师傅」对他的影响似乎更重要些。
在他为恩师撰写的文章中,他提到:「先生身材偏矮,背略驼,面容虽清瘦,双目却炯而有神。谈话音轻而言语斯文,于高兴处喜抿嘴而笑。我当时年幼,不过一清贫学子,先生教我,亦不取分文。我每次带去四尺整纸生宣四张,充作学费,先生则取一张,裁四分之一为我作画示范,范画赠我以便临摹学习。因身居穷乡,先生嘱我每次前来,必须带些近期的《参考消息》给他,我便每次无一间断,直至先生去世。」
高克非还对恩师的严谨教学念念不忘。他回忆,先生传艺非常严肃认真,我每次带去数十幅习作呈阅,先生逐一看过且以蓝色钢笔逐一批改。每每见到我有一点进步,先生于夸赞之中常常面露得意之情,其神态至今难以忘怀。先生每次为我作画示范之前,先研墨半小时,言白石老人一贯如此。待作画时,先生遂令家人回避以图室内之清静。先生作画前总以指甲在纸上轻轻勾画以作构图,作画时聚精会神,轻而无语,惟到重要之处方轻声提醒我注意观看。待画完后再为我讲解画法与构图,每次画完,先生必将画幅悬挂于墙上,与我边讲边看,于不尽意处取下再补码笔。画前画后,其笔洗中的水始终清澈,言白石老人亦一贯如此。
「记得先生那方形画案亦是饭桌,有时画到天晚,先生留我吃饭,我便帮先生将笔、砚等物由桌上搬至别处……先生的最后时光即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度过的。我至今未能忘怀的是那陋室虽简,而每次前去都能得见先生挂于壁间的新作;虽是木梁土屋,却有雅致的盆花、盆景点缀其间;虽然窗外鸡鸣犬吠与画室中先生文雅的谈吐极不和谐。而我每次由先生之陋室回到自己的楼房住处时,常想要尽快在这强于先生数倍的环境中练好这次之所学,以便尽快再次回到先生身边聆听教诲。」
从师以来,恩师的点滴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高克非,潜心、淡薄、精进这些关键词成为了他学艺之路上收获的财富。也正因为如此,直到今年,他才开办了自己学艺30年以来的第一个个人展览。因为对于他来说,齐派艺术就是齐白石老人所说的「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事,要通过形把神表现出来,不是单纯表现物体的外形。最终是要给人带来美感。」
齐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高克非的作品继承了齐门的三个传统:笔墨上的锤炼、构图上的奇绝、内容上的巧思。而这一切便得益于他的虚心求教之路。在王庆雯之后,高克非又拜著名花鸟画家张世简为师,但他始终不能忘记对齐派艺术的向往。1990年他拿自己的画作,找到齐白石先生的另一位弟子娄师白先生家中求教。此后的20年间,他拜娄师白为师,系统地研习齐派画风。
他认为中国画讲动感,讲变化。因此,画画追求一种和谐,雅致。艺术带给人的是心灵的洗礼,譬如看一幅好画,心烦的人看了能静下来。为什么古代能出那么多的名家名作?就因为他们潜心研究,作画犹做人,不是摆开一副大师的样子,就能成就大师。观察、揣摩、追寻、拿捏,每一个环节都要丝丝入扣,甚至「墨该研到什么程度,纸张选择什么质地,都是应该有所度量的」。
当然,每一个艺术家都希望自成一派,风格自成一体,但高克非觉得,揣测自己独特的东西,要形成独特自我风格非易事。他曾经选择从题材突破,在自己的儿子诞生后他开始尝试画猪(儿子属猪),这就是其中「承」和「转」,因为水墨画真正画猪的人不多,猪并非像鱼虾虫鸟般动、静相去甚远,猪本身是偏静态的,动态没什么变化,因此,抓得住它的要点和神态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但高克非还是想要尝试,他希望能用学艺以来的齐家钻研精神找到画猪的切入点。
高克非的中国画不因简而单薄,不因少而空洞,不因画日常之物而缺少情趣。他画的棕榈自有笔法,他的指墨蔬果爽利而润泽,尤其是他画的《官上加官》、《谁黑》、《大肚能容,笑口常开》,于笔墨外更频添出个人的风貌与趣味。他将骨子里的书生傲骨和老北京的和气融为一体,因此,他的画作总是画中有味,画外有情。
「功夫在画外」——高克非时刻这样警醒自己,承袭和发展齐派艺术,并非只是在画作上的传承,诗、书、印都应该是有所理解和钻研的内容。
心行合一成就艺术之路
高克非不仅能画,亦是一位书画鉴藏高人。对20世纪京派诸家,尤其对齐门一脉,他无不谙熟于胸。和他一同工作过的师兄曾回忆说:「如遇问题请教克非兄,他有问必有答,且分两种:一种是『我拿不准』,他必在当晚研究或请教师友;另一种则会道『我负责地说』,直陈他的观点及依据,不含糊、不躲闪,显示出克非兄于书画鉴定上的逻辑与严谨。」高克非醉心于国画艺术研究,也正因如此,他的画作不标新立异,而是实实在在一步一步地学习白石老人画风。「齐老的画作讲究感情,需要情绪,如果没有内心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也许做再多的临摹都是无用的。」高克非说,艺术生命的传承和发展远比一时的成就要重要,我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去研习、挑战、突破,在岁月的磨砺中丰富和精进自己的艺术人生。
作者:熊君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