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高贵色彩中的温情倾诉 ——品读孙志纯的水彩画

  孙志纯的水彩、油画兼优。《孙志纯画集》所刊佳作甚多,颇耐端详。

  他的画,淡而有味,诗意阑珊,读之品之耐人寻味。其独特语境、绘境让人心地澄然。

  笔者虽然也曾经较系统地学过几年水彩、水粉画,画过一些风景、静物和人物,但各种原因,未能坚持下来。所以对那些长期甘于寂寞,坚持并能画出一张张漂亮作品、取得成就的水彩画家尤为感佩。

  他的水彩画,色彩华丽而不浮艳,水色浑融而不甜腻,大写轻描而不流于草率。那室内的场景、静物,那“家”、那“爱的港湾”的浓浓的情致和浪漫温馨的气息,那流露着画家意绪和情思的画面,莫不是一曲曲牵人情思、动人心弦的轻音乐?这种作品在不无喧嚣、纷纷扰扰的当下生活空间里,因能让人躁心渐息,偎贴心灵而显得格外弥足珍贵。

  他的画面看似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草草不工,却有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悠长的韵味扑面而来,让人愉悦,让人为之动容,让人激起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向往,让人浮想联翩、思索良久。我不禁要问自己,这究竟是一种什么魔力?

  家”系列:温情主义在高贵中溶化

  他常常在水色互融的协奏中,让画面营造出淡淡的、静谧的、温馨的氛围。

  先来看看他的《家》。这幅水彩画画于2009年,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这幅作品体现了他的典型、独特的画风——大写轻描,色彩透明,华丽唯美,淡雅清新。细看,用笔痛快酣畅,轻松灵动;色调柔和、含蓄。在恰到好处的饱和中,注意用一些纯度较高的色彩相调和、相对比,从而在统一中求变化。画家在大块面的色块里,在大的色调的渲染、铺排中,敢于在一些小块面、小静物中使用新鲜色彩,丰富了色彩在色相、色阶、光阶上的变化,平添一脉脉清新。构图新意迭出,刻画虚实讲究、松紧有致。有些地方恰到好处地留白,多了几分韵外之致。

  再看他的有关“家”系列的其他作品,比如《冬夜》《客厅印象》《客厅一角》《落地灯》《红沙发》……这些作品在激情与理性的合奏下,在有节制的纵情挥洒间,在不斤斤计较于形似的解脱中,在意到笔不到的虚实、省略里,犹见画家才思纷涌,欲言又止。作品无不以构图之新奇完整,构思之匠心独具,艺术表现之心手相应而令人啧啧称许。在美妙的艺术语境里,仿佛似有娓娓动人的音声旋律,宛如一首雅淡徘徊的小夜曲,在观者耳际轻轻萦绕,让人久久挥之不去。

  那是一种关于家的体悟,关于家的一幕幕日常化的审美表达,关于家的美丽的、温情的、浪漫的述说。这是画家运用绘画独特的形式语汇描画心象,传递意蕴,这是画家智慧才情加上天才想象得出的美的结晶。是生活的礼赞,更是梦幻的追寻。

  风景画:诗情诗意的“别样”传递

  他的一幅幅水彩风景画,用笔考究,简约概括而不乏大气、灵动、洒脱,笔触生动而极富书写的意趣。这是画家凭借眼睛和心灵剪裁出的人生风景。

  像《林中曲》《静湖》《秋林》《老别墅》《渔村》《晨雾》等,试图把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融入水彩风景画,那静谧深邃的中国诗境的强烈色彩,增加了水彩画迷人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孙志纯没有停留在对中国民族绘画作表面的、单纯形式的借鉴,而是更多地创造性地运用内在思维方式,尊重水彩画的色彩造型规律,在主客观交融中,随机状写,用“意”传达画家对光色、物象、空间结构的感受,无不折射画家瞬间心境,蕴含画家面对自然胜景时独特的心灵感触。

  他的风景画,让我们可以想象那些看似平常的自然景观,看似不经意画出的密林、疏木、淡淡雾岚、潺潺溪水、氲氲水汽……该是如何感动了画家,如何让画家画出一幅幅“不常见”甚至“变异”的画面,又如何将他的激动和诗情诗意“别样”传递。透过那迷蒙虚空的云天,风平浪静的海湾,沉稳静默的青山,幽深林木之间的原野……呈现的是一种淡远宁和、纯净清新的意境;让我们可以想象那种远离人间烟火,听禅拂尘,观道畅神,了无挂碍的“虚静”仿佛近在咫尺。在静思默想中,可以无端地顺着画家足迹,抵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妙境,一同触摸那些梦幻而真实的色彩,那些幽深清远、恬淡自然的神韵,那些如诗如歌的、新鲜而陌生的悠远意趣……

  未曾忽略的形式美追寻

  绘画本来就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艺术。大凡有成就、有独特艺术风貌的画家,都极其注重形式感、形式美、形式意趣追求。吴冠中等大师级画家,为此做了一生的探寻,甚至在过去的年月,于众声喧哗、一片争议中孤独过、声嘶力竭过,但他在绘画形式上可贵的坚持,卓尔不群的才情给人许多鲜活的昭示。

  孙志纯即从中悟到某些启示,他认为,形式美,是一个画家永远需要追寻的“主题”之一。他在绘画上的形式美追求,也体现了他的才识。他的作品构图,不局限“横平竖直”,他发现了“横平竖直”之外的形式美感构成因素,有时就因为一点的“移位”、“变异”,一点的“侧入”,就因为一点的构成意识和表现上的旁逸斜出,造成视觉上的极大差异。他从装帧设计中、黑白插图创作中,体会和感悟到画面构成的重要性;他从电影《黄土地》中触类旁通,想及绘画形式美的探寻;他从八大山人国画奇特构图和强烈的形式意趣之中,读出线面、疏密、浓淡、干湿等构成形式感的绘画语言;他从西方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中,发现形式之美及其潜在的力量。他的作品,就是凭借本身形式美的张力和优雅的抒情气质,以及不入俗流的旨趣,让它拥有审美的层级,由此不断引起欣赏者内心的共鸣。

  他的作品是生活化的,更是艺术化的。他早已告别对现实生活和客观环境的描摹,超越再现,走向表现,走向体现形式美的意趣,走向体现主观情感选择的心灵化表达和贴近自我性灵的深情抒发。

  “本色”之中的中国化个人化表达

  他的作品,显示了水彩画语言的娴熟和自我文化身份意识的觉醒。

  水彩画属于西画的载体,它因藉水而不如油画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它因藉水而与国画有相似之处却不是国画。水彩画属于英国舶来品,其传统、其积淀、其精华都在西方。当前,水彩画艺术存在一种值得关注的态势,诚如某批评家指出——“水彩画正面临着整体上缺乏水彩画感觉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中国水彩画家,对水彩本体神韵及其西画品格的了解、学习、领受有多深,对其作为独特画种的艺术技巧、形式美的掌握、探索有多深,成了决定了一个画家是否能成为地道水彩画家的关键所在。

  作为中国水彩画家,一方面要背倚西画传统,一方面要秉承中国文脉。水彩画进入中国百年来,在中国画家手里,接通了2000多年甚至更早的藉水作画的经验、画理、观念,从中国画的气韵中得到营养,形成了“中国化”的水彩画某些发展脉络、肌理,出现了一批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画家和作品,有了许多当下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水彩画艺术。但是,这里面出现的问题也颇多。有些融汇性探索只是一点表面的皮毛,有些完全是贴标签式的、生搬硬套的拼贴。其间的尺度和分寸非常值得研究、反思。水彩画的表现性与中国画的写意性之间,所存在的某些相同、相通和不同之处等等,都要靠脚踏实地的画家在深入学习、摩析、探索中加以区隔、体认和领悟。

  所幸孙志纯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为到位。

  他对于水彩画固有特性的把握,对于表现物象空间的光与色的技艺,对于水彩画作画材料的认识和运用等等方面都注意探本寻源。他曾一度潜心水彩画传统,曾在澳大利亚学习深造两年,看过传统意义的、古典性的西方名家的水彩画,又能刻苦、谦虚地钻研水彩画艺术技巧,打好素描、速写等造型基本功,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色彩进行造型,进行以情作画,抒心写意。

  另一方面,他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吸取了营养。他从国画、书法中吸收了不少对水彩画创作有益的东西。比如,他主张的“随意写形”、“随形写意”,就是在国画中得到的启示。他说:“随形写意是绘画的至高境界,犹如国画的泼墨与泼彩……在水色交融处必有意外之喜,在变化万端处能激发灵感和瞬间顿悟。”值得提及的是,他所理解的水彩画“写意”, 与中国画或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写意虽有某些内在关联,但并非等同于中国画或中国传统艺术的观念范畴。他认为水彩画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审美内涵,应注重其色彩造型,注重水、光、色的综合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迁想妙得,探索“西式”表现与“中式”写意的相融共济,于水彩中寻求意境的精神内涵,拓展水彩画的水韵涵义及水彩媒介本身的表现潜力。这些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非具有理性认识并达到一定境界之画家可以领受。此外,他对京剧等传统戏曲亦有兴趣,从那里读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奥妙,读出中西方艺术在某些地方存在“可融性部分”。 于是,他总能将内在的、蕴化于心的中西文化碰撞之火花,借着关于艺术的奇思妙想,点燃水彩画创作的激情,寻求“个性化”审美表达,收获一次次意外之喜。

  修为悟道,美善来自诗情哲思

  数十年的坚守,数十年的积累,让孙志纯绘画具备较深的艺术功力和造诣,以致于让他的作品完全可以从众家画风中跳出。尤其他的“室内家居生活”系列作品,形式独特,绘画语言达到相对自我完善,从个性风貌到内在意蕴的传达,都颇能引起业内人士的首肯,有的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有的被视作我国水彩画领域同类题材中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得益于他的兼收并蓄,多年的厚积薄发,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而非急功近利的“为风格而风格”;得益于对绘画风格的自然养成和慢慢完善的坚持,而非缺乏自信的定位“游移”和方向“迷失”。

  他在孜孜以求的探索道路上,在水彩画的本色与创新之间,在讲究光与色的交响、水与色的交融中,完成了美的表达和温情的倾诉。他的作品,既有“中国化”的自然痕迹或真切心迹,又终能不失水彩画的本体神韵。更可贵的是,注入了生命情感的活力、意蕴的深化、美的哲思,充溢了高贵的抒情性色彩和诗情诗意,在水彩画新的价值坐标系敞开了独立的审美空间。作为画家,他的修为来自悟道,来自诗情的哲思。

  艺术之最高境界,技进乎艺,艺进乎道。画画,画到一定程度,一定境界,要前进,要寻求突破,委实非常困难的。这不单技艺问题,更重要的是综合修养的问题。眼高手低或眼低手高都不能得心应手。当修养一旦到了更高境界,随之的技艺层面的问题又可能跟不上画家思想的进步。而技艺、功力到了一定火候,思想、观念又未必及时“捧场”。虽然艺术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完美,永远留有遗憾,永远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但是艺术仍有相对的标准,有雅俗高下之分,有品级层次之分……艺术因艺术家个性而派生流派风格,艺术因艺术家个体的天赋、悟性、激情、旨趣差异和审美落差、境界不同而分高下。

  关于上述这一点,从孙志纯最近画作所做的探索可以看出,他显然已经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实力派的水彩、油画两栖画家,他正在顺着自己的路子,在高起点上做属于更高难度的精益求精的努力。相信假以时日,他会抵达更加理想的彼岸,那是属于他自己的艺术绿洲,也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所剩不多的精神家园。

作者:吴新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