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走向真实的自然

  风格变化的过程其实是绘画逐渐和我内心一体化的过程

  问:首先恭喜您,您的作品获得南京国际美术展的银奖,参加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和中华艺术宫共同主办漂移o海上——“海漂”艺术家作品邀请展的作品被中华艺术宫收藏。谈谈您获奖后的感受,以及对这两件作品的看法。

  答:获奖和被上海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其实是我之前创作的同一个系列的作品——“有斑痕的风景”之十六和十五,那是我2013年之前的那一段时间创作的结果。“有斑痕的风景”那一个系列是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情感,对自己生存环境、对于时光流逝的一种感知。作品能够得到专业机构的收藏和奖项,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当然值得高兴。但这已经是过去了,作品也是属于过去的创作。

  问:从您的题材上我们知道,您之前最早是画静物的,也有人物肖像,那么到现在您以风景为主要创作题材,这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呢?

  答:因为我的绘画所描绘的这些对象都是和自己的生活场景有关,一切都是从自己的生活中间来的,所以静物、人物和风景的渐变主要是由于我不同的生活阶段和经历造成的。刚开始工作时,由于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投入创作,所以在空闲时间只能以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静物作为自己的创作体材,或者在工作的过程中间所以见到的一些场景里的都市人物等等。至于后来画风景是因为经常在上海、北京两地出差,坐车时眼睛所见到的从南到北的地貌的变化,看到的风景,或者是回故乡所见到的这些场景。没有一个必然的选择痕迹。因为我没有办法像有些艺术家那样子凭着自己的想象、感觉和激情去发挥,我还是比较关注生活的,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掘创作的题材,画的东西都是和自己相关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物、景,我觉得这样更能有感而发的尽情表现。

  问: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绘画的风格从具象的写实主义走向虚化表现主义呢?

  答:因为油画这些东西,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一门绘画技术,画写实一般作为学院主义绘画训练的一个基础。通过写实描绘掌握写实技法把西方的油画语言规律特点、古典油画的操作程序摸透。这是一个向西方传统学习的过程,但创作要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所以还得返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还要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合乎内心的素材,用符合自己的心性的方式来表达呈现。对于我来来说就是在这么一个过程中逐渐实现绘画风格的转换形成自己稳定的绘画语言和观念。风格变化的过程其实是绘画逐渐和我内心一体化的过程。我当时在进行写实绘画创作阶段,也是中国油画界都喜欢借用写实油画技法去表现一些带有观念性的主题的时期,当时就画了这么一些静物、人物。但主要目的还是通过写实技法把油画语言的这些特点、规律性的这些东西给它摸清楚,把它掌握,那么这个阶段过了就过了。我此后的作品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性,按照自己的情绪和需要来运用这些规律。

  画风景是表达对自然的谦卑

  问:那您现在的绘画主要表现您一个什么样的情绪和感觉?我总觉得有些忧伤的情绪在里面。

  答:其实我也没有刻意要表现什么,创作更多的是来自生活感受的驱使。这么多年来,画画逐渐成了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自己了解世界、认知生活事物的一种手段,绘画其实就是我和自然和身边生活的一种交流。

  比如说我近两年画的那些风景。主要画的是故乡、土地。因为自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那种生活环境是和大自然密切交流,在土地上生活、劳动,对土地、对风景有自然的亲近与认同感。这么多年在都市里见到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和自然接近的机会是越来越少,所以偶然乘车出差,或是旅行,或是回到故乡,看到土地自然的风光,就唤起儿时对土地、对自然、对风景最朴素的一种情感,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支撑点。但今天我们眼之所见的风景、和儿时在农村生活时期所见到有了很大变化。因为现代化文明的发展虽然丰富了物质生活但其进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的东西,会对环境、自然的有所破坏,而这带来的自然景观的改变,或者新的人文景观的东西(看似时尚,实则不尽合理、和谐)加进来,这些都是对我以前记忆中大自然那种最朴素、质朴的东西的一种改变,物是人非或者人是物非,这中间所带来的内心的一种反应,有一些伤感的东西,有些怀念的东西,还有时光流逝对自然衰退、更新变化的一种思考。在作品中,它既有对往昔的那种怀念,也有对现代化进程中间对城市的那种不安、不适应的那种伤感,从内在上,它其实是对自然的衰退、变化有所映射,同时也是对时光流逝,逝者如斯的这种不可挽回不可逆转的这些东西的感怀。这不限于个体生命的观照,也是对自然的谦卑,也是对人世一种悲悯的情怀。

  问:那您的风景创作还是依靠写生吗,或者说您现在主要的创作是依靠什么完成?

  答:其实我现在很少运用写生的方法进行创作,主要是因为没有大段的时间出去面对自然对景写生,更多的时候我是随身带着相机去拍一些触动我内心的画面,回工作室后根据相机所拍摄的资料进行构图,画一些草图和色彩稿。这样在比较充裕的时间里,慢慢地去琢磨,慢慢地去体味这些东西,借助于照片,借助于速写,借助于草图,不停地推敲,另外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回忆的部分,这是我主要的一种创作方式。虽然对自然写生现场感更强烈,会有很多兴奋的偶然的因素加入,但它无法让你在短时间内完成你的思考,加入你的想象和回忆的部分。当然时间条件允许,我还是愿意多写生的。

  水墨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问:您现在画的一些纸本水墨作品是基于什么用的考虑,它和油画之间的关系您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答:中国人嘛,其实是一个生活在水墨文化的氛围中间,将水墨体材作为自己的创作手段也是很自然的一个事情。我很早是喜欢水彩画,近些年一开始是以水彩在生宣上创作,去年开始减少色彩运用,以墨色为主,这样更单纯,也更贴近内心、贴近我们自身的文人画的传统,朴素、简约。我从小就是比较喜欢中国传统书画,大学时修习过书法、中国画,而且在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轩这么个非常纯粹的中国书画圈子里工作了十多年,耳濡目染,全身心都浸在其中。在骨子里面,我自己对于水性材料在纸上形成的水色变化有着天生的敏感性,这种东西非常合乎自己的心性。运用这种材料我觉得可能是中国人的天性,水墨是我们文化的基因,而且水墨和毛笔在生宣上即兴生发,偶然的东西比较多,它常常能带来很多灵光四射的感觉,画起来很兴奋、很激动。它敏感、便捷,而油画厚重深沉。

  画水墨对我的油画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水墨和油画看起来只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材料,其实背后各自有着不同造型观念和语言体系,来自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所以油画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一个材料,要出作品,关键是在于使用这个材料的人,是带着怎样的观念和感觉去画。我是学油画科班出身的,研究过西方的造型传统和方法体系,但觉得我的感觉、观念是有很多是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那么画水墨是让我进一步进入、了解这个传统,或者是把传统中一些有用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自我表达的一种有效手段。画水墨所带来的感觉,观念的转变,甚至是造型上的那种变化以及对看待自然的那种方法,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到我在油画创作中的思路和技法,会带来很多的改变。我更多的时候是把水墨作为一种油画创作的先锋,在进行水墨创作的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会把它运用到我油画创作当中去。尽管在材质上、材料特点上不同,但在造型的观念和画面处理上,带来非常多、非常有益的启示。画了水墨之后,也使我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挖掘传统的一些东西,甚至借画水墨接触当代的一些优秀的水墨画家,比如:何加林先生,他的水墨写生作品,画得非常好,他既有非常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同时又有带有今天人非常全新的视点和感受,这点对于我的借鉴是非常大的。好的水墨画家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我借助于往返传统与当代的一座桥梁。

  当然我画的水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墨,我在笔墨上的功力难以企及那些专门的水墨画家。但我有自己的优势,我少了传统水墨画家那种笔墨规范、造型范式要求的约束,西方当代绘画的一些形式处理方法技巧我可以很自然地运用在水墨里。一些符合自己感受和心性的形式因素也能自然地融入水墨。借鉴了油画的语言技巧和造型观念,在水墨中我是扬长避短把自己绘画上的优势发挥出来。水墨和油画创作在我来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诗意不是今天绘画的最高境界

  问:说到传统书画,那您怎么看待传统书画中诗意的部分,您会模仿传统进行创作吗?

  答:大部分人认为传统水墨中间有一种诗意的东西在里面,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是一种境界,用诗意来称呼它也不完全准确。

  我觉得绘画这东西还是要尊重绘画语言本身的这种表现力,以绘画的方式呈现绘画的力量,可能它的某些东西会有些诗意的成分在里面,或诗意的感觉在里面,但它毕竟不是一种诗歌性的东西。尤其是中国一些传统书画好的作品,它往往是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或者是没有办法通过诗歌的办法来表达。虽然诗歌也能表达这种效果,但和绘画表现效果是不一样的,陈子昂的诗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说的就是一种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的那种感动。其实绘画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不是用浅薄的诗意、诗歌能传达的,尤其是在当代绘画的这种语境下面,很多的时候是追求的是一种含混、综合性语言的表达,一种有很多很复杂的东西在里面,有个人的感受和精神追求在里面,也不见得是一种很诗意的东西。

  那么传统的绘画对于我最主要的启发是,因为它不局限于对自然事物的描绘,它不仅仅状物,它在描绘时更多的是把个人的体悟放进去,把个人的心境放进去,甚至于从绘画中间能看到他一些苍凉的经历和身世,像八大山人的,像石涛的,像赵孟頫。在这绘画中间能感受到他自己内在的那种心境的东西,还有中国传统的水墨文化、文人画,他其实是通过可见的东西,可以看到的笔墨,看到的山水形象,来展示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这些很含混,不是很明确,但是只能是通过用心去感知,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的,对于我来讲可能需要在这一点上去下工夫,去努力的,因为诗意的东西,大家都容易去看懂,也容易通俗化、浅薄化,也会流于形式。有些东西说明白了,就失去韵味了。

  石涛说了一句话非常好,“笔墨当随时代”,那么今天很多的绘画,它只是对于传统的东西的模仿,对当今一些名家的模仿。但是当今这个时代人的审美变化和心理变化、更新是非常快的,艺术家的创作必须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反省,不断的进行调整,如果停留在某一种成功的模式下,或者跟随某一种成功的模式,都会走偏。笔墨当随时代,就是你同样山水,同样的风景,今天人必须要表达今天人的感受,不是用别人的眼光看待自然。所以一个艺术家用自己内心所感受的东西把它表达出来,才有自己的价值。我们的时代属于审美更新、变化非常大的时代,这中间带来很多人的心理上的变化,审美上的变化,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应该自然地在作品中有所反映和流露。同时绘画创作需要保持对流行的东西,时尚的东西,对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这种东西一种警醒,一种反思,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如果不这样的话,陷于一种模式中往往就落后了,尤其是当代艺术,就落后于时代。

  自然中不和谐的因素可能更真实

  问:看到您最新的创作“林泉幽致”系列和“林园深处”系列,可以谈谈您的创作心路和理解吗?

  答:塞尚有一句话关于造型的观念是说:要从自然中间了悟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这其实还是一种古典主义的一种思想,从自然中了悟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但是对今天人来讲,我觉得仅仅是从自然中了悟一种和谐的状态是不够的,还有自然中不和谐的那种东西,它不唯美,但很真实。如果我们一味去按照理想中状态去表现,就可能会把一个东西描绘得很诗意,但是我觉得那种东西很单薄,同时也比较虚假,不够真实,不能仅仅呈现眼之所见的东西。所以有些时候还得有超越的眼光来看待自然,来感受自然,不为具体的东西所限,落实到画面中间去,又得是在一景一物,一些具体地形象上来体会自己的认知和感觉。我现在的创作基本上都基于这样的一个观念。其实塞尚当时的那些作品也是和他时代的审美,拉开了距离的。他很多的画笨拙、生涩、倔强但充满力量和个人的强烈的感受,很真实、鲜活。

  “林泉幽致”描绘的是我家乡黄山的翡翠谷,一个经过开发的名胜风景区;“林园深处”画的是我工作单位中国国家画院内人工建造的园林,这些都是当代经过人为因素的介入,已经发生的变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所以这种风景和园林,可能很多的时候也还保留着我对传统那种田园式的或者世外桃源式的的感怀和追思,但同时也反映了对于当代文化对山水自然的这种强势介入带来的复杂的不舒服的感觉在里面,所以这种表现是比较综合的,不是单一的唯美的这种东西,不是表现诗意性唯美的东西,这是我面对的一个现实,它比较真实。今天的自然一旦纳入商业运作,就不可避免地烙上庸俗美学的印记。“园林”和“山林”都是古代文人退隐避世的栖身之所,面对纷繁、喧嚣的泛商业化社会,今天一介清贫文士,你能退隐何处呢?

  像《有斑痕的风景》系列中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刚才没有说到的,它有一种对现实风景的一种超越,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我们眼之所见的现在的这个现实上面,当我们把它放在更远的空间上来审视它的时候,今天我们所纠结的那些东西,我们所感到痛苦或者感到欣喜的这些东西,都不值得挂念,我觉得应该是带着一种比较超越的态度来看自然,或者是看待自己的人生,但是比较注重的是当下的那一刻,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心境是什么,那种感受、心境要在作品中体现出来。逝者如川,美好的、不美好的,没有什么是留得住的,永恒不变的。

  问:那么对于将来的创作,您还有一些什么期待?

  答:希望我的绘画能够做到像尚扬先生所说的那样:“如呼吸般的平静与必需”,让绘画成为我一种自然的生存的基本方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