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20 09:09
文/邱家和 3月,围绕2015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上周的开幕,还有2个不同层级的艺博会同时举办;众多香港当地画廊则在艺博会开幕前夕举办“画廊之夜”联合开幕活动,伴随着各类活动、论坛和派队,俨然一个香港艺术周,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人群。正如那些艺博会的组织者所声称的,香港进入了全球的艺术地图。 今年香港巴塞尔是第三届,算上其前身香港艺博会(ART HK)则是第八届。ART HK 开办之初,把展期定在5月下旬,而在巴塞尔收购后,展期调整则势在必行:巴塞尔已经有了2个系列艺博会:6月在欧洲的瑞士、12月在美洲的迈阿密,香港作为其第三个艺博会,原来的会期与欧洲的会期相隔太近,因此他们决定把香港会期改到每年3月。他们说,是为了平衡全年的“世界艺术展地图”。 艺术市场是“注意力经济”的前沿阵地,日程表设置的背后,各类买家尤其是大买家的时间与注意力,成为大家争夺的焦点,可以说那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稀缺资源。日程表的设置,就是各家艺术机构为争夺这种珍惜资源而展开的集体博弈。比如对中国或亚洲地区的大买家而言,瑞士的巴塞尔艺博会和威尼斯双年展会期邻近,往往会合在一起规划成一次欧洲之旅。而香港巴塞尔的主办方能够把会期从5月改到3月,所凭借的则是巴塞尔艺博会在欧洲长期耕耘形成的品牌号召力。有趣的是由此产生的日程表效应:这一届艺博会有37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233家画廊参加,虽然比2014年39个国家和地区245家参展画廊略有减少,但其中有29家画廊是第一次参展,大多是欧美重要画廊。主办方还表示,会有更多参加瑞士巴塞尔的画廊来参加香港巴塞尔。有业内人士则强调另一个重要指标——只要看那些欧美大画廊每一届都会来,就可见其吸引力了。 3月的日程一旦确定,香港的整个艺术生态就会围绕这个艺博会展开,让艺术从其举办地香港会展中心,延伸到香港各地:在港丽酒店有一个名叫亚洲当代艺术展的酒店艺博会,以“买得起的艺术品”的亲民价格、日常生活起居的环境吸引客户;在众多国际大画廊云集的中环毕打行大楼,“画廊之夜”吸引的参观人群摩肩接踵;而在跨国拍卖公司的艺术空间里也在举办针对性的活动:苏富比空间是日韩抽象艺术的展览,佳士得空间则举办一个小型拍卖会,名叫“ASIA+/First Open”…… 不过在笔者看来,3月香港最大的看点是香港中心艺术博览会(ART CENTRAL)。这个博览定位为“卫星艺术博览会”,选择在中环新海滨搭建了1万平米的专场,吸引了来自21个国家的75家画廊参与,其中65%来自亚太地区,19家是香港画廊。亚洲画廊的目标是欧美买家,欧美画廊瞄准的是亚洲买家,艺博会主办方的目标则是亚洲化。其最直接的效应是更多参加巴塞尔的画廊会加入香港,香港因此变得越来越像巴塞尔。问题接踵而来:这是香港的巴塞尔,还是巴塞尔的香港?正如其组织者对媒体所强调的,他们不是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竞争,而是和它同期展出,令香港的艺术周更壮大,吸引周边地区的艺术爱好者和买家,同时香港市民都可以参与其中。
文/邱家和
3月,围绕2015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上周的开幕,还有2个不同层级的艺博会同时举办;众多香港当地画廊则在艺博会开幕前夕举办“画廊之夜”联合开幕活动,伴随着各类活动、论坛和派队,俨然一个香港艺术周,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人群。正如那些艺博会的组织者所声称的,香港进入了全球的艺术地图。
今年香港巴塞尔是第三届,算上其前身香港艺博会(ART HK)则是第八届。ART HK 开办之初,把展期定在5月下旬,而在巴塞尔收购后,展期调整则势在必行:巴塞尔已经有了2个系列艺博会:6月在欧洲的瑞士、12月在美洲的迈阿密,香港作为其第三个艺博会,原来的会期与欧洲的会期相隔太近,因此他们决定把香港会期改到每年3月。他们说,是为了平衡全年的“世界艺术展地图”。
艺术市场是“注意力经济”的前沿阵地,日程表设置的背后,各类买家尤其是大买家的时间与注意力,成为大家争夺的焦点,可以说那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稀缺资源。日程表的设置,就是各家艺术机构为争夺这种珍惜资源而展开的集体博弈。比如对中国或亚洲地区的大买家而言,瑞士的巴塞尔艺博会和威尼斯双年展会期邻近,往往会合在一起规划成一次欧洲之旅。而香港巴塞尔的主办方能够把会期从5月改到3月,所凭借的则是巴塞尔艺博会在欧洲长期耕耘形成的品牌号召力。有趣的是由此产生的日程表效应:这一届艺博会有37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233家画廊参加,虽然比2014年39个国家和地区245家参展画廊略有减少,但其中有29家画廊是第一次参展,大多是欧美重要画廊。主办方还表示,会有更多参加瑞士巴塞尔的画廊来参加香港巴塞尔。有业内人士则强调另一个重要指标——只要看那些欧美大画廊每一届都会来,就可见其吸引力了。
3月的日程一旦确定,香港的整个艺术生态就会围绕这个艺博会展开,让艺术从其举办地香港会展中心,延伸到香港各地:在港丽酒店有一个名叫亚洲当代艺术展的酒店艺博会,以“买得起的艺术品”的亲民价格、日常生活起居的环境吸引客户;在众多国际大画廊云集的中环毕打行大楼,“画廊之夜”吸引的参观人群摩肩接踵;而在跨国拍卖公司的艺术空间里也在举办针对性的活动:苏富比空间是日韩抽象艺术的展览,佳士得空间则举办一个小型拍卖会,名叫“ASIA+/First Open”……
不过在笔者看来,3月香港最大的看点是香港中心艺术博览会(ART CENTRAL)。这个博览定位为“卫星艺术博览会”,选择在中环新海滨搭建了1万平米的专场,吸引了来自21个国家的75家画廊参与,其中65%来自亚太地区,19家是香港画廊。亚洲画廊的目标是欧美买家,欧美画廊瞄准的是亚洲买家,艺博会主办方的目标则是亚洲化。其最直接的效应是更多参加巴塞尔的画廊会加入香港,香港因此变得越来越像巴塞尔。问题接踵而来:这是香港的巴塞尔,还是巴塞尔的香港?正如其组织者对媒体所强调的,他们不是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竞争,而是和它同期展出,令香港的艺术周更壮大,吸引周边地区的艺术爱好者和买家,同时香港市民都可以参与其中。
邱家和(上海) 资深媒体人,2004年起追踪报道艺术市场。
来源:新浪收藏展览信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