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的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古代绘画内部的激荡活力


海报

  2015年6月17日——25日,“美丽中国——中国重彩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中国画学会、李可染画院主办,旨在响应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关于繁荣文化的号召,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此展结合中国重彩画现实主义真善美的大主题,以关注当下社会民生为亮点,发扬传统文化,推出“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审美概念,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雅昌艺术网采访了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牛克诚副会长,对当代工笔重彩画的概况作了一些深入了解。


《绿当轩》

  记者:您认为此次重彩画展是否代表当代中国重彩画领域的最高水平?您对此次展览的举办有何期望?

  牛克诚:这次展览是继1999年首届中国重彩画大展之后较大规模的一次重彩画全国展览。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得到迅猛发展,也涌现了几个领导着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前行的重要学术团体,如中国工笔画学会、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等,它们各自都集聚了一批在创作上有共同追求的画家及其学生等。这次展览是蒋采蘋先生领导的中国重彩研究会成员的高水平全国性大展。与这些学术团体各自的艺术主旨相关,也形成了“工笔”、“重彩”以及“岩彩”等不同语言指向,这次展览则是侧重在“重彩”创作领域,它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展现了当今重彩画创作的基本面貌。

  记者:您作为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工笔重彩画研究会副会长,也是当代工笔重彩山水画家的重要代表,您通过这次展览发现近几年的重彩画创作有什么变化?

  牛克诚:通过这次展览可以看到,当代重彩画创作呈现了几个趋势。一个是重彩画的中国式表达意识比较鲜明。因为重彩从其媒材上讲并没有什么文化性,它体现的是颜料的物质性及画笔等的工具性,由于创作主体的文化身份不同而有了日本的“日本画”、台湾的“胶彩画”等,我们则把它叫做“重彩画”。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通过重彩媒材来创作出不同于日本画的新画体,而这种新画体一定是以我们民族文化为依托的。在此方面,我们在这次展览中看到,大部分作者对于细颗粒或粉质颜料的偏好、对于薄画法的喜爱、对于色彩流动性甚至渗透性的把握,等等,这些都与我们民族绘画的审美传统密切相关。二是语言深度有了进一步的开掘,主要表现在对于材质的驾驭更为娴熟、技法表现更为精到、形式语言与表现内容更加契合,等等。三是创作与生活更为贴近,题材范围不断扩大等。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创作浮躁、风格化等需引起警觉的倾向。

  记者:此次展览提出了两个审美概念,“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这两种概念是古已有之,还是近些年重彩画发展的总结?

  牛克诚:这两个概念古已有之。南朝的钟嵘《诗品》记载了汤惠休对谢灵运和颜延之诗的比较:“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后来,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进而把它们区别为“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并认为它体现在中国古典艺术的各个方面。而蒋采蘋先生则用它们来区分色彩的中国绘画的两种样式,一个是工笔淡彩,一个是工笔重彩。我想,在它们的背后其实隐含着道家与儒家的不同审美哲学,一个讲究自然、天工,一个讲究人工、绚丽;如果说儒道互补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完整形态的话,那么,“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相互补充,也构成了中国古代绘画内部的激荡活力,这一活力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依然旺盛,这也正是我们在展览中看到这么多样面貌的重彩画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