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27 00:00
6月27日,年近70的艺术家梁铨迎来了其个人艺术生涯中的第十三次个展——“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绘画作品展”。这也是继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在2013年举办梁铨个展后的第三次合作。历经三年的展览筹备,无论是从展览画册至展厅的布局来看,都可谓近乎完美。为了让展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A厅巨大的电动吊顶第一次下降了80公分;为了让展览最终的艺术创作脉络进行更加系统性的学术梳理,此次特邀台湾著名学者王嘉骥担纲策划,为整个展览把关。
艺术家梁铨
梁铨 80年代末创作的“重彩时期”
《妈妈》 125×93cm 色、墨宣纸拼贴 1989 借用策展人王家骥在发言时所讲,“对于梁铨个人来说,过去的三十年并不能完全代表艺术家的今天,它只是人一生中一个阶段的总结。艺术家更加希望的是让自己一直处在创作中,找寻新的创造力的过状态里。”在问询梁铨个人对此次个展的感触时,他出其不意的回答道,“今天的开幕多少有点伤感,过去三十年犹如过眼云烟,还未来得及好好品味,就已经走到了今天。”略带苦涩的回答,多少有点遗憾,但是又有多少位艺术家能在自己三十年的绘画展中,完整的呈现自己每个阶段不同的艺术创作和过程呢?
《白马非马》 色、墨、宣纸拼贴 55.5 × 69cm 1991
左:《旅途日记》 色、墨、宣纸拼贴 89 × 107cm 1992 右:《旅途日记》 色、墨、宣纸拼贴 86.5 × 106cm 1992
开幕前半小时,台湾著名学者王嘉骥在艺术家的陪同下,为在场的媒体记者们先进行作品导览 展厅近百件的作品,由五个展厅集中呈现艺术家梁铨自1982年以来的重要作品。1985至2000年间,梁铨创作经历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经营位置”阶段,可以概括为“重彩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偶然性的异质对象拼贴,譬如以具有文化象征能指的印刷拓片,实际混合反映现象世界的多重文化符指,投射或隐喻他对家庭、社会、国家、历史、传统的种种不言明的感受与议论。2000年之后,梁铨以茶入画,微妙地将自己的哲学观和生活美学态度,兼容并蓄地融入创作之中。他的创作不再以现象作为观照对象,而转向个人心迹和生命态度的疏理,这才是他真正抽象的开始。从现象回归本质,由纷然杂沓复归平静淡默,梁铨寻得了知天命之后的创作归属。
进入“以茶入画”阶段之前的作品尝试
寄予对茶深厚的感情,“茶渍”的创作就如沁人心脾的茶文化在述说着它的味道
左:《茶日记》茶、色、墨、宣纸拼贴 100 × 80cm 2013
右:《茶日记》 茶、色、墨、宣纸拼贴 100 × 80cm 2012
作品细节 利用茶色的不同变化,以及墨、彩并用的晕染拼贴,梁铨谱出细腻有致的抽象画面。这种形式表现,也使人联想中国古人对于瓷器的审美,以及在饮茶时,茶色与温润的瓷色中和之后,所产生的微妙色阶变化。而这种微观的色韵美学的确纯属东亚,甚至为中国特有。梁铨在创作上能与传统特殊的审美历史形成联结,已然是他对中国当代水墨和抽象艺术的重要贡献,亦值得深入探索及开拓。
B厅集中呈现梁铨2000年以后的艺术创作,由块、线、点组成的画面形成独一无二的节奏感
基于梁铨对册页的喜爱,他表示观者与作品最佳观看距离就是与册页对视的瞬间
梁铨近两年的最新力作“潇湘八景”系列 回归创作材质自身的纯粹性,梁铨在撕、染、贴等基本手法之外,增加更多“裁切”的动作。同时,他也有意识地追寻一种以平淡作为出发点的色彩美学──可能是颜色上的轻与薄,或是墨色的单一与纯粹性使然,不一而足。驭繁以简,在看似裁撕均质,层迭有致的纸基底下,复杂的绉褶肌理与用色不知凡几,且充满感性,绝非机械性的套路复制。以此构成的画面,观者望之极简,近看平淡,细觑则变化无穷。源于艺术家本人的意愿,希望将展厅的布局留出了更多空白的空间——在这里它能让观众在展厅中可以深入的品味作品,穿梭于茶色、笔墨、彩韵并用的方式来传达的气息。
l梁铨 2014-2015年间创作的“清溪渔隐图”系列纸上拼贴作品
2015年最新作品“龙门二十品”系列 位于展厅入口的中心位置
来源:HI艺术 作者:胡婷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