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日复一日的工作,如同修行者的功课

2015-06-27 00:00

  《我的东西》是艺术家洪浩在2001年开始实施的摄影系列,它是通过扫描实物的方式进行的项目。洪浩说:“制作这个系列作品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项伴随着生存进程的工作,我每天象记流水帐一样把自己当日的消费物品一件一件地放进扫描仪里,经过原大扫描后再将它们作为电子图像分类保存在电脑文件夹中,并待到来年再做集锦联接。这是一个日复一日的工作,如同修行者的功课,成为我生活里的一种对当今生存的观察。”

  为方便观看,我们将作品90度旋转

  7月3日,艺术家洪浩的个展“反光”,将在佩斯香港首次展出他在版画、拼贴、影像装置等媒材之外创作的平面画布作品。一篇两年前的对谈,也许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洪浩和他的艺术。

  往复

  ——洪浩与冷林的对话(部分)

  访谈者:洪浩、冷林

  访谈时间:2013年3月5日

  访谈地点:佩斯北京画廊

  冷林:我想知道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作为一个版画出身的艺术家,开始了摄影的创作。

  洪浩:从媒介方面而论,其实我上学时就开始做摄影了,在整个大学期间我做摄影的精力都超出了版画,甚至是一种痴迷。对来我说这两种媒介的使用在那时已经是一个交替并行的关系了,它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手段的运用与做什么样的作品有关。当然后来的摄影作品与当时的创作有很大区别,上学的时候主要是对摄影本身的语言魅力感兴趣,到了九十年代我更多的是把摄影作为一种图像来考虑。

  冷林:能具体讲讲这个转变吗?

  洪浩:我觉得与对那个年代社会景象的感受有关,九十年代正是市场经济开始大发展的年代,图像在整个社会视觉里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的力量与魅力,它们被大量地生产出来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了一种视觉消费。而这时个人电脑和图像数字处理技术也开始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意识里改变现状的幻象,因此图像本身具有了一个文化与社会的身份性。我对摄影概念的转变便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与观察。

  冷林:接下来你很快就转向了扫描摄影的创作,“我的东西”的系列当中,你的这个自我的形象很快就被你所消费、所拥有的东西所取代了,转变成一种对物质性、物理性的展现。

  洪浩:它是一种对观察和关照的呈现,看看你的日常生存需要哪些的物质来维系。这种观察是平静的,不带评判的,是平铺直叙,像流水帐一样。扫描方法的客观性正好适合了这样的呈现。扫描仪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带没有任何价值判断和取舍,有什么就扫什么,不管你想看或不想看,都给你面面俱到地和盘托出。

  冷林:这种变化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契机吗?

  洪浩:一方面是对自我生存与现实之间进行思考的延续,因为市场经济的社会变革带来了物质化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它让人与物之间发生一种重新建立新型关系的需求,也让我产生了一种内省的自我剖析的愿望和态度。另外扫描所产生的某种美学趣味也和我以前的版画相似,比如那种精致入微的与原物等大的视觉,将三维物质扁平化硬边化的处理以及把各种内容进行并置的方法,在逻辑上是一种返回和深入,这也包括在我最新的作品中。

  往复之五绢上水性笔铅笔丙烯 135 x 135 cm 2013

  冷林:在你一开始的扫描作品中,东西的形象还是可以辨识的。到后来“负部”系列开始扫描物品底部的时候,这种辨识性也消失了

  洪浩:它是一种对价值的抹平,是一种去物质化的过程,在这里面没有对重要和不重要的区分,只有着物理性的不同,就像废品收购站对物质的态度,曾经再贵的东西在这里也回归到分类扎堆境地,这边是铁那边是纸。这也是一种寻求超越的企图和眼光,在我最新的作品《纸归》里也反映了这种态度。其实我们也的确需要一个和现实保持合适关系的方式,如果能够有一种稳定的自我价值观,用一种平静的认识来看待一个无常的世界,可能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加自在些。

  往复之四 2013

  冷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尽可能让物品或者经历回归到原初的状态,是一种去纷扰的过程。

  洪浩:对。包括这次新的绘画“往复”系列。我的摄影作品是借助扫描仪来工作的,现在我开始使用另外一种手工拓描的方法:把物品放在画布上描摹它的边缘。这是“负部”系列的升级版,这次我把物品的质量也抹去了,只留下一根抽象的边界,这种抽离我觉得更为彻底和纯粹,因为最后的结果已经回归到了一种美学内容。其实这也是这些物品曾经有过的一种状态,比如它们都是经过被设计的流程,这种设计与美学相关。后来它们经过社会生产、消费和使用,在社会中有过种种的经历后,好像是又回到原来的形态,但又不太一样,现在这些物品有了循环中的烙印,比如有的地方被磕碰了,少了一块,等等。我把这些物品的形状用类似中国画里因势生发的工作方法进行布局,比如先定下一个形状的位置,再根据它的大小、位置等关系摆上第二个、第三个,总是根据前一个去处理下一个,绘画最后变成了生长和蔓延的过程。然后我把画好的形状和形状之间的空隙所形成的另一个虚形再描画出来,形成了一种“第三形状”。接下来把完成的作品拍成图像输入电脑,用Photoshop恢复成原大,再把这些物体形状删除掉,只留下它们之间的“第三形状”打印到画布上。然后再把物品像套色版画一样,在画布上根据“第三形状”寻找各自的位置进行第二次的描摹。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让很多东西都参与进来,比如绘画、拍照、电脑处理、打印等。它们形成了一种经历的循环,我让作品成为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往复之六 2014

  冷林:作品会形成自己本身的生命力,形成一种生态。它不是单纯的直接反映,而是在形成中有自己的经历和历史。这可能会更好的帮助你和艺术作品建立起联系性,同时保持一定的间隙,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持作品创作的稳定性。

  洪浩:是。在我手抄系列里展现出另一种观察, 它是一个“观心”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拓写书籍、文件上印刷体的字,在这个过程里始终会让人保持一种约束和节制“无我”状态。写字或者说书法,实际上是心路流露出来的痕迹,在书写中如果你的心意太重,想要达成完美的欲望太大,都会在书写过程中体现出来,反映在审美上就是不舒服。但如果让你的内心达到一种平静的“松”,更多地对自身的行动进行关注和感知,反而写的更好。对自我认识的清晰度决定了处世的方式和态度。

  冷林:虽然这里说的是现代艺术,但是人品即画品,这是相通的。

  洪浩:画如其人。作品就是一个人的心路反映,任何动机都会在作品中一览无余。

  (访谈得到佩斯北京授权发布,这里只呈现了访谈的一部分内容)

来源:Lens杂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