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8-17 11:08
展览现场
2015年8月16日下午3点,“重量山水”金京华、于洋作品展在新绎空间拉开帷幕。展览由北京新绎爱特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夏可君担任策展人,展出金京华、于洋作品十余组。展览的作品由两位艺术家,通过对“山水”这个中国传统水墨画主要题材为主线,结合自身对传统和当代的思考和感受,运用不同材料的进行创作,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背景中,展开了对传统山水的重置与解读。
展览现场(左起:于洋、金京华、夏可君)
据策展人夏可君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水墨,一度以文人画的面貌,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的主流。又承载着古老的东方哲学思维,在全球化背景中备受亲睐。时至今日,当代的新水墨艺术在创作形式、创作观念及呈现面貌上的不断扩容与突破,已经毫无疑问地形成了中国水墨画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艺术家需要能清醒地看透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中国艺术精神与西方潮流之中,守住传统精髓,把握时代脉搏,有所传承,从而有所突破。
展览现场
传统山水画,来自于对山石草木肌理的笔墨触感,三远法的构图及其空寒平淡的意境,但进入现代性,这三个要素都需要转化:笔墨被还原为材质本身的触感,三远的形式需要抽象转化,空寒的自然意境需要在现代公共空间中得以转化,传统气势撼人与山外山的气魄,有待于以另一种方式得以恢复。
展览现场
因为就其根本上,传统山水画保持着人类与自然内在共感的关系,如何在现代性重建与自然的原发关系但又传达当下的生存处境?我们就看到了两位年轻艺术家,金京华与于洋,以全然不同的方式让我们重新面对山水自然观,既是重(chong)新度量或重现山水的精神能量,也是激发自然内在深度的重(zhong)量感,离开了对自然崇高重量的表现,就沦为一种照片式景观了。在展览现场,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两位艺术家的内在能量与形式力量。
展览现场 艺术家金京华在她的作品前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材料与表现工作室的金京华、于洋两位年轻艺术家,他们以全然不同的方式让我们重新面对山水自然观,既是重新度量或重现山水的精神能量,也是激发自然内在深度的重量感,离开了对自然崇高重量的表现,就沦为一种照片式景观了。在展览现场,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两位艺术家的内在能量与形式力量。
金京华作品
金京华,1986年生于吉林长春,她的木头装置作品,尖端削出皮质下的木头纹理,或者染上青绿的颜色,高低不等罗列起来,作品名称则是《被拆迁的青绿山水》,显然艺术家是以那些被拆迁房子的房梁,来拟似青绿山水的起伏,但全然抹去了既有的形态,让我们看到的是对生存当下处境的反思,家园与自然仅仅处于剩余状态,以残剩木制之物来重现自然的当代处境,触动尖锐的痛感。或者以抽象的墨性余味,来暗示山水起伏的流变形态,这是在破碎与断裂状态中的山水画,既有着自然残剩的重量又有着自然灾变的重现,这里有着艺术家对自然与水墨状态的双重反思。
展览现场 艺术家于洋在他的作品前
于洋,1979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他的作品一直以罕见的冷静来“反思水墨秩序”打破后的可能效果,思考自然秩序与人为秩序在可塑性上的关系,接续极简主义与偶发艺术的组合风格,重新安排空间与平面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墨感在偶发随意组合与严格几何秩序性之间自由表达的张力。他以木条格子的并置打开线条之间的区间,以黑色宣纸或者赭色颜料来包裹与涂抹,生成为栅栏一般的木条格子,按照不同的长短来排列,看似有着规则,其实很多时候在不同展览上可以重新排列,有时候甚至就是让布展工人自己来排列组合,这是艺术家对规则与偶发,对理性与意外关系的思考,还有着排箫式的色彩韵律美感,让我们置身于线条韵律细微震荡的空间场域中。
于洋作品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5日。
于洋作品
于洋作品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