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李丛】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画历来讲究传承根源,这个根源,便是中国的文化底蕴。中国画之所以与西洋画不同,除了作画工具、材料、处理方法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审美哲学和精神内核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洋画相对更注重画中之技,中国画相对更讲究画外之功,因此,要画好中国画,首先必须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积累。

  目前对中国传统审美志趣保留得较好的画家似乎已不多见,笔者认为,山水画名家吴子英先生便是为数不多的其中一位。吴氏的求学历程是从小在乃父吴静山的启蒙下,通过临摹古画入手的,上朔五代董源、巨然,下接元代倪瓒、黄公望诸家,进而出入于明清石涛、渐江、龚贤之法门,再参入近代陆俨少、黄宾虹等画坛巨擘之笔意。由于家学渊源,他幼年时曾有幸得到陆俨少、邓白等前辈名家的亲身指导和鼓励,近年来在创作理念上则受其师“北京师范大学”王贵胜教授的影响,多次跟随王贵胜教授一起,到太行山、黄山休宁、浙江松阳、广西的桂林、融水及三江等地写生,在原来比较注重临摹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学院派的对景写生技巧,画艺日趋成熟,并已取得不菲的成绩。远的不说,光是这些年来举办过的多次个展和出版的那些画册便足以见其功力和勤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子英先生画风设色淡雅,意境高远,他深知用笔之妙在于控笔,所以特别注重绘画的书写性。因此子英先生的笔法总散发出一种轻松、从容之感,他不为造型所囿,懂得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乃“得意而忘形”,可以说,他的画“意高于法”。他认为写生就是写生活的生动,而不只是墨守成规的对景描划,更重要的是要感受生活,体验大自然之灵气,所以要做到用笔鲜活,点画精到,既见笔墨又见才情。在这个随处动不动就喊“创新”的当代,子英先生无疑是一位传统文化的追随者,但他又不是一味地尊古而薄今,他提出学习传统只是一种传承,技法的提升均来源于自然,画家须具备超前的思维和大胆的构想,并且要敢于打破传统局限。

  为了提高线条的质量,子英先生将一部分精力转移到对历代碑帖的研习上,尝试将历代书法大家之笔意融入于绘画之中。经过多年的锤炼,他的线条日见老辣苍茫,无论是笔下的峻岭还是飞瀑,枯树还是石壁,均体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内在美。

  在点景方面,也是子英先生的拿手好戏。山水画虽然以风景为主,但适当的补人补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于峰峦叠嶂的大山之中,偶尔露出一两座亭台楼榭,一两条小桥流水,再有几位坐在石凳上的高士,他们或在品茶论道,或在弹琴听曲,或在静观沉思,给观画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生活情趣。

  南宋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吴子英先生将会在继承中国画的源头活水上继续奋勇精进,创作出更多为人称道的佳作!

  (李丛:职业画家、文艺评论家)

  乙未春节于小洲圣凡斋

作者:李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