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29 09:18
【编者按】“我没有机会办展,但机会让我一直画画。”出生于60年代的刘懋廿被部分人视为“画坛新人”。在没有办展的日子里,刘懋廿在艺术道路上一直求索,从一而终的描绘生活于斯的西部土地,透过个性化的技法展示给观众他深植于心的情感。在他看来,够吃够喝还能画画,这是一个艺术家最幸福的事情。只要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都会“自信地站在工作台前为自己的表达默默叙述”。在即将开幕的《那山》个展中,艺术家将首次面向观众展示近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感受他对西部的热爱和难以抑制的冲动。
海报
近年创作西部题材油画首次集中展出
2015年10月30日,“刘懋廿个展”将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本次展览呈现出艺术家刘懋廿的40余幅西部题材油画作品,含早、中、晚三个时期,同时还有部分“西藏手稿”一同与观众见面,这也是艺术家首次面对公众集中展示近年创作的油画作品。
错扎和儿子 80×60cm 布面油画 2014
刘懋廿数年坚持自驾西藏、甘南、新疆等偏远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只为翻越“山那边”无法割舍的情感与关怀,在纯粹和质朴中进行室外创作。本次展览是对艺术家刘懋廿室外创作的整体梳理,精选出他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展示他对于当代艺术命题自觉思考的成果。他用挥洒、涂抹、堆叠的手法,将异域的激情与张力融于绘画,跃动的生命力令人印象深刻。
编筐 80×60cm 布面油画 2015
此次展出作品创作年份大部分都在2013年以后,多为自2011年刘懋廿从陕北题材转向西藏题材以后创作。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画面中的光线更加鲜明,颜色通透,房屋井然有序,不失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上,将呆滞与乖张,苦闷与释放等矛盾因素共同融入到对象的塑造中去,仍给人以和谐统一之感。其风格多样,技法千变万化,表现主义、写实主义、抽象主义甚至岩画风格,都被艺术家拿来使用,又相互糅合,用以表达艺术家对西部的热爱和难以抑制的冲动。
凝视 80×60cm 布面油画 2015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并没有策展人。刘懋廿对此说话很直接:“不需要一个不了解的人来做策展人。把画摆出来给大家看就行了。”此次展览将延续至11月8日。据悉,在本次展览结束后,刘懋廿将携作品前往上海和西安举办个人展览。
从陕北到西藏:刘懋廿的西北情结
刘懋廿给自己的定位是非主流艺术家。年轻时,他也几次送作品参选美展,由于种种原因被落选。陕北人的耿直让他并没有纠结于这条道路。他把自己的生存经验及连带出的内心情感由陕西扩充至西藏,将其视作家乡,用厚重的油彩充满热情地描绘当地风土人情。这种坚持不懈,让刘懋廿走出了一条独有的艺术之路。
【陕北题材时期:成为宋庄最勤奋的艺术家】
夜路 50×40cm 布面油画 2010
刘懋廿是延安人,生于六十年代。自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同年分配至延安大学任教。2007年刘懋廿到北京,几经选择后在宋庄定居。初到宋庄,人生地不熟。面对没吃没喝的生存问题,刘懋廿做其他工作赚钱回来再画画。不接任何订单是他一直坚持的原则。在刘懋廿看来,订单会打乱创作积累的过程和思考创作的状态。
对于自己在宋庄的生活,刘懋廿在话里话外都透着满意:“宋庄是一个包容性特别强的地方。几乎所有到宋庄来画画的人,多少都会被他原有的社会环境认为奇怪,而到宋庄之后这些异样的眼光没有了,这里都是“同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并把变成作品展示出来,很少被干涉,大部分时间是自由的,这就是他们属于自己的乐园。”
思索 130×97cm 布面油画 2010
琢磨 150×130 布面油画 2010
在这份自由中,2011年以前,刘懋廿在艺术风格上度过了一个徘徊的摸索期,而探索时期的艺术总是无比鲜活的,为日常人物赋予“灵魂性”是该时期创作的主要特征。“农忙”是他主要的创作主题,一个个粗壮的西北汉子形象被艺术家生动刻画出来:双手合十的人,沉思中的男人,抱着娃娃的老汉,骑在一起背箩筐的两个男人等等。这一系列的作品都被作者赋予更高层面的意义,从而超越一般写实作品的模拟。与其说刘懋廿是在用油彩绘制人物形象,不如说艺术家是在描绘一座由底层人物演变而来的“纪念碑”。艺术家仿佛是在建构一个强大的超现实的土地神,来改变普通农民靠天吃饭的命运。
寻羊 60×80cm 布面油画 2011
收麦 100×80cm布面油画 2010
他的勤奋有目共睹,甚至被身边的人称为“宋庄最勤奋的艺术家”。他的油画创作以风景与人物为主,人物作品往往以单人构图,也有少部分集体群像。2011年是刘懋廿创作母题的分水岭。
【西藏题材时期:方块笔触配合风土人情】
2011年之后,刘懋廿转移到了西藏题材,扩大了创作的视野。艺术家先是以一批风景作品过渡到崭新的创作阶段。
甘孜丹巴莫洛村 80×80cm 布面油画 2011
这批西藏风景作品,画面中的光线更加鲜明,颜色通透,房屋井然有序,不失生活气息。艺术家以此轻松的笔调过渡到崭新的创作阶段。但是,单纯的风景写生承载不了艺术家情感抒发的雄心。过渡期后,刘懋廿便进入到更加广阔的创作中来,大量的人物画作品也随之产生。
与陕北题材创作相较,刘懋廿的西藏题材油画风格更加多样,其油画风格和语言可大致划分为四种明显特征,分别是“岩画风格”“抒情写实”“抽象语言”“方块笔触的表现主义”。其中,岩画风格作品较少,“抒情写实”作品中画面柔和且人物略有变形,图像具有一定程度的叙事性,乡土情怀展露无遗;“抽象语言实践”从头至尾伴随着刘懋廿的创作。它并非一个前后递进的过程,而是交叉存在,将具象的人物、景观依凭硕大笔触和厚重的肌理消解在背景之中。
《放学》50×40cm 布面油画 2012。孩子的四肢与五官及脚下飞禽的造型,都由一根线直接概括画出
2012年的《狗咬》则凸显出刘懋廿“抒情写实”的一面
《娘的佛》是“抽象语言”代表
最近,艺术家对方块笔触的使用逐渐增多,效果更加鲜明,几乎形成了刘懋廿在油画创作上独特的辨识符号,被成为“方块笔触的表现主义”。早期表现风格作品中粘稠、交融的笔触,相互撕咬的塑造痕迹逐渐消失。方块笔触的塑造方法配合西藏地域的风土人情,刘懋廿的创作随之进入到一个更加明晰的阶段。
正午的次仁和孩子 80×60cm 布面油画 2014
刘懋廿的作品颜色厚重大胆,人物造型夸张有力。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很多形象都是看上去很像某个人,但是在进一步观察中,在堆积的色彩又会有产生新的发现,到了局部细节也许又是一个有趣的小场景。曾有人评论刘懋廿的作品画得很“厚”,而艺术家本人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他调侃道:“恐怕是我的农民出身吧,厚了才觉得踏实。”
刘懋廿也是极少数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室外创作的艺术家。他对于这种“在路上”的感觉也非常享受:“我在画室工作的时间比较短一些,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可以随着车速思绪飘飞,好多作品都是在路上思考完成的。在外面视野更宽大一些,更接地气一些。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工作方式。在画室可以静静地思考一些问题,也可以安静地画一些创作。我是喜欢天南地北的走。反正感受不一样,感情就会更丰富,发现不同的东西。这些年基本上都在西南和西北游荡,以后有机会应该游荡得更远一些吧。”
刘懋廿:画画重要的是尽量靠近内心
画面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是刘懋廿作品识别度最高的特点。对于这种方式如何形成,刘懋廿的回答是“没有特意在乎”。他表示:“有感受我就会用不同的方式去体会,尽量让我的感受饱满一些,丰厚一些。各种角度我都有兴趣尝试,这样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图案等待选择,每一种都是想要的,每一种都是不重复的。所以哪种方式就不重要了,具象抽象也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表达。其实具象和抽象在我的创作里,我没有刻意去区分。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有形象也好,没形象也好,重要的是尽量靠近内心,画得好看些。”
刘懋廿油画作品中的人物与风景可以同时带给人们两种矛盾的感知。呆滞与乖张,苦闷与释放并存。生活的丰富性就表现在一系列的矛盾与不和谐中,经由艺术家的慧眼与双手将其创造出来,使之在画面中得到暂时性统一。刘懋廿试图将他感受到的西北生活以独有方式转移到画布上来。厚重的笔触犹如梵高般凝重,描摹对象同时就是宣泄自己的乡土情怀。在评论家看来,刘懋廿的作品是具有充沛的情感爆发力与生活积累的,每个站在他面前的观众可以感受到其中真挚。
刘懋廿不太和人谈论他的绘画。在他看来,绘画就像说话一样,是他表达的一种方式,而他没有办法用一种语言去解释另外一种。会为了生存放弃绘画吗?刘懋廿表示,它对我来讲,没有责任重要。我会为了生活为了家人去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艺术是我生活的调料,我为喜悦而表达,我会选择这种方式,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这个行业不需要我了,我肯定会选择另外的表达。我没有办法为了艺术而让家人和生活在消耗中度过。但我会坚持,在任何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时候,我都会自信地站在工作台前为自己的表达而默默的叙述。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江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