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展览推荐】去佩斯香港与李禹焕新作“对话”

2015-11-20 09:20

  导语:“我在画布上画上一笔,缓慢而审慎,画笔在画布上停留的时间正如我深长的一呼一吸,而在这个片刻,我几乎到了物我两相忘的境界。”既是艺术家又是哲学家,李禹焕的作品静谧而空灵,同时又带着他的思考。近年的作品大量的留白,并强调“对话(dialogue)”这一命题,不难看出东方传统美学对这位主要活跃于日本及欧洲的艺术家的影响。

  【新作延续“对话”命题】

新作将于佩斯香港展出

展览现场© Lee Ufan, Courtesy of Pace Hong Kong

  2015年11月20日至2016年1月9日,佩斯香港将首度呈现日本物派及韩国单色画(Tansaekhwa)先驱李禹焕(Lee Ufan)的个展。此次展览是继2011年在纽约古根汉美术馆具里程碑意义的全面回顾展,以及2014年在法国凡尔赛宫为场域特定创作的12件大型装置个展后,于香港的首次个展。

《对话(Dialogue)》水彩 104.8 cm x 76 cm 2014

© Lee Ufan,Courtesy of Pace Hong Kong

《对话(Dialogue)》油画 162 cm x 130 cm x 3cm 2014

© Lee Ufan,Courtesy of Pace Hong Kong

《对话(Dialogue)》油画 146 cm x 114 cm x 5cm 2015

© Lee Ufan,Courtesy of Pace Hong Kong

  据了解,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均系艺术家的最新创作。这些作品于法国工作室完成后于佩斯香港首度亮相。从目前主办方公布的作品来看,这些新作将继续探讨“对话”的命题。此前,在古根海姆的回顾展上,李禹焕曾为展览场地——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量身打造了一件名为《对话—空间》的作品。“对话”系列强调作品与空间,作品与作品,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代表性的“从点开始”与“从线开始”,还是近年来的“对话”系列,它们似乎都穿着“单色画”的外衣,包着“物派”的骨头,即围绕着物派的理论宗旨——创作主体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命题,使用单色画法抽象地表现画家与自然的关系。

  【“单色画”的外衣 “物派”的骨】

艺术家李禹焕

  李禹焕,1936年出生于韩国庆南山区。据说是一个儒教色彩浓厚的家庭。他自幼便受到东方传统思想的熏陶。在研习诗、书、画的同时,尤其对山水画的自然情趣和深远寓境颇有体悟,他还深入研究过中国的的老庄思想。1956年,他从汉城大学美术学院退学并移居日本,进入日本大学哲学专业,同时还学习了日本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日本出现了被称为“物派”的重要艺术现象。“物派”对战后日本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日本第一个被国际认可的当代艺术运动,拒绝西方对表现手法的观念,并强调材料与感观的重要性和空间与物质的相互关系。李禹焕的艺术观指导与推动“物派”的活动,对“物派”理论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他由此成为“物派”群体的中心人物。

  从1968年到1972年,“物派”的存在仅有短短五年的时间。“物派”结束之后,李禹焕的艺术创作开始逐渐转向平面绘画。1974年,他创作了最具代表性的绘画系列作品“从点开始”与“从线开始”,用蘸着颜料的画笔,工工整整地画出一道道线条,并且一直在重复这个过程,直到颜料耗尽,让画面呈现出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渐变效果。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家在幼时受东方书画训练的影响,用重复的点和线来表达空间和时间。在这些绘画中,他将“余白”的观念诠释为“一种带来静寂的回响”,并将这些创作称之为“无限的重复”。

佩斯伦敦9月为李禹焕举办的个展“From Point,From Line,From Wind”

  今年9月15日至10月31日,佩斯伦敦推出“From Point,From Line,From Wind”李禹焕个展,展出其在1970s至1980s的作品。这些作品被认为是其早期对单色画具有实践及开创意义的贡献。

  而从其2000年后的绘画作品来看,他在逐渐将这些笔触“精简”至两三块稍大的色块,画面上重复的痕迹不再明显,强调留白。据说,他的画笔是专门定制的超宽型号,因此他能够画出特殊宽度的笔触。他认为色彩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布局和质地”。

《对话—空间》,2011年,墙上丙烯,尺寸可变,展览现场,2011年,纽约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

  2011年8月,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了李禹焕的“Marking Infinity”回顾展。“Marking Infinity”展出了他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创作的大约90件作品,其中包括一件新创作的特定场域的装置。这是唯一一件为博物馆空间量身定做的作品,《对话—空间》(2009年至2011年)。当时有评论家这样形容这件作品,“在相邻的三面白墙上,艺术家画出一个巨大的,浅浮雕似的笔触(连在一起,就像一道一气呵成的醒目笔触)。这个笔触很有质感,却又神秘而超自然,仿佛飘浮在半空中,有点像空的一个不锈钢容器。整个展览氛围谦怀,只有在一种空灵的心态之中,观众才能真正有所体悟。”

  在过去的40年里,李禹焕一直活跃于世界范围内,其作品通过对材料的运用以唤起与世界“相遇”的体验,并为韩国的前卫艺术开拓出能够因应东方哲学的创作道路。而这不仅是亚洲抽象艺术创作的核心,更受到西方艺术界的重视及研究。

  法国巴黎艺术在线杂志《艺术视界》的撰稿人何璀璨曾将这样总结李禹焕的创作,“李禹焕一直从事观念艺术创作和哲学思考,他的艺术核心概念是——相遇:艺术品与观赏者的相遇;作品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遇;观赏者与当时场地或想象空间的相遇。这是一个动态而流变的过程,艺术品得以和外部世界产生共鸣。”

  【他让世界认识韩国单色画】

  1972年,东京画廊的总监、日本当代艺术家山本孝以巴黎双年展提名评审的身份来到首尔,随行的正是李禹焕。正是通过他们,韩国单色画得以在日本及海外艺术界获得关注。单色画运动于战后崛起,其时韩国刚摆脱殖民统治,渴望在国际中彰显自身的独立性与当代性,竭力明确并巩固自己的文化身份。

  2012年3月17日至5月14日,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举办了“韩国单色画”展。这次展览正式使用“单色画”这一名称,结束了以往“单色绘画”、“单色调绘画”、“单色平面绘画”等多种说法混用的局面。展览的特邀策划人、韩国美术评论家尹晋燮教授在当时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使‘单色画’这个名称深入人心,并成为国际通用的韩国美术品牌。”

  近年来,韩国单色画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佳士得专家郑允雅(Yunah Jung)认为,美国学者琼·基(Joan Kee)三年前出版了一本有关单色画的书,这本书再次点燃了人们的兴趣。据《韩国先驱报》2013年的一篇文章称,琼·基认为单色画“塑造了近年来被追捧的‘现代亚洲艺术’的领域”。

威尼斯双年展:韩国单色画与李禹焕 2015年5月8日

  而单就今年的市场状况来看,韩国单色画在巴塞尔艺术展上表现不俗。首尔Kukje画廊带去了30幅单色画作品,画廊主人透露说“重要的单色画作品中的大部分甚至在vip预展前就已经被预定了,或者在预展刚开始的几个小时内就售出”。Kukje画廊从去年开始致力于在国际艺术圈内推广韩国抽象绘画,见证了从去年到今年对韩国单色画兴趣的普遍提高。而根据当时巴塞尔艺术展的官方数据,李禹焕的作品在所有单色画作品中售价最高——位于洛杉矶的Blum and Poe画廊以110万美元和95万美元的价格分别售出他1978年的作品《从点开始(From Point)》和1979年的《从线条开始(From Line)》。

  此外,在今年的春拍上,另一位韩国单色画艺术家金焕基的作品《蓝山》以1384万港元成交,超最低估价十倍。而就在不久前的纽约蘇富比“当代艺术晚拍”中,李禹焕的作品再度以超估价成交。

  此刻,香港佳士得正在展出“构造自然:单色画韩国抽象艺术”(11月6日至12月4日)。而该展此前于纽约展出期间,便吸引了许多来自纽约、巴黎和伦敦的收藏者的注意力。郑允雅本周初在香港一艺廊的拍卖结束后表示:“比起西方以至是中国的同行,这个流派的艺术家的画作简直是物美价廉”,“这些画十分精致,但价格适宜,比起西方的艺术品,这真的很便宜。”

  本月末,在香港佳士得将在晚间售场拍卖中带来三位单色画艺术家的四幅作品。其中包括朴栖甫画于1975年的65-75号作品(拍前估价为580万-780万港币),郑相和画于1985年的巧克力棕色《无题》(拍前估价180万-260万港币),以及上半年有这不错的市场表现的金焕基的两幅作品。

  相信接下来,我们会经常在拍场或者画廊,与李禹焕和韩国单色画“相遇”吧!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胡亦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