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被加工后的“窥视”:长征空间 “窥视秀”

2015-12-15 19:25

  长征空间于2015年12月12日迎来了名为“窥视秀”的群展,此次展览集合了六位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年轻艺术家,分别是陈天灼、何意达、胡庆泰、林科、唐狄鑫、杨沛铿。该展览也是长征空间第一次与多位年轻艺术家进行合作。针对展览“窥视秀”的主题,长征空间总监梁中蓝指出“窥视”是属于每一位艺术家以及每一个人看世界的不同视角,也是重新观察事物进行反思的视窗。

  长征空间:窥视秀

  长征空间 北京

  2015.12.12 - 2016.01.31

  当生活中的事物突如其来地进入自我的视线,或自我主动地发现事物的异常时,这两种状态都将构成“窥视”的语义,“窥视”所带来的启示在今天来看也诸如对普遍现实经验的反思与修正,从而产生自我判断和价值观的“发酵”。往往人们在窥视到世界的细微变化时,其判断及共性也是对自身知识经验反馈的写照,可被定义为自我的“反窥视”。这个完整的消化过程跨越了不同的思维时间和物理空间。看似这更贴近于艺术的抽象思维,不同的是艺术的呈现需要从思维的“发酵”转换到行动的反馈。恰恰这种对窥视的“行动反馈”呼应了长征空间正在展出的群展“窥视秀”。

  展览现场整体把唐狄鑫、陈天灼、胡庆泰、林科、何意达以及杨沛铿的不同作品进行串联,又呈现出可彼此窥探的区分。“串联与区分”即每位艺术家在面对世界突出自我的视觉结构时,又保持时刻窥见现实并得以思考的共识。确实当下看似开放、互相分享、共融且带有虚拟现实感的公共环境,为人们获取所需事物和信息提供了捷径,同时获取的方式也变得智能化,但个体的自我特性在发挥到最大化时也被普遍规律的主体所掩盖。所以在对世界的归类与无限细化的两个终端之间逐渐形成了人们相互窥视的“冷战”行动。

  ▲ 唐狄鑫《不可抗力》2010

  ▲ 《一堆》2007

  然而,此次群展“窥视秀”的特殊议题使其作品成为最具“冷战”特性的结晶体。在唐狄鑫《不可抗力》(2010)的作品中能看到艺术家用自我体验来验证其想象的第一现场,在进行几十秒强烈身体的洗礼过程中,也同时把观众的身体体验感带入其中,进而与绘画作品《一堆》(2007)的心理感受嫁接起关系。唐狄鑫把诸多自我的心理暗示通过绘画和行为进行放大,在其“窥视秀”中进行探讨。或许唐狄鑫作品中极具挑战性的行为是对自我心理的抵抗,也是代表普遍个体的心理透视。

  ▲ 何意达的作品现场

  ▲ 胡庆泰的作品现场

  何意达与胡庆泰的作品在对待“现成事物”进行重新支配的切入点上有共性的诉求。人与个体、集体之间建立联系除了基于语言的基础,也必经“物件”构建起彼此的互动和诉求关系,所以“物件”的产生携带着功能属性的时间与意义。当物件逐渐剩余以致被遗置在任意的空间当中,它们还将承载着怎样的关系?是否可被重新认识?这都是疑问所在。对此,何意达是从材料、空间层面,以及不同的环境和阅读下进行思考,从雕塑的身体感出发,去探讨展示和表达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如何意达所说,“你有你的控制力,但它也是一个物件,永远有一种不可控的东西,也就是你的可控、你的内容都是在你的脑子里。就像观看者一样,他是投射它的内容;艺术家,他是投射它的假象。”而胡庆泰更像是在对现成物品、人或经验的发现、提炼、重新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重新使用——他描述为是情绪在受到某种牵引力之下而去进行有意识的工作。

  ▲陈天灼的作品现场

  ▲林科的作品现场

  在“窥视秀”中陈天灼与林科都把自身工作的过程浓缩在作品的呈现中。不同的是陈天灼将观众的体验聚焦在他的纸本绘画当中,以此把视角贴近他创作思考和想象的起点,突出了陈天灼以往除了从纯艺术本身吸取营养,还将从诸如宗教、流行文化以及各种亚文化等领域抽离出的形式和符号纳入创作当中。林科则是纯粹的“虚拟世界”热衷者,他将数字图像技术中的人性化方式、方法又重新拉回到人性的虚拟互动中。“即兴”和“现场表演”的概念在林科的新媒体创作中越来越明显。但此次展览所展示的作品更进一步探讨了虚拟空间与展示他作品的真实空间之间的关系。

  ▲杨沛铿的作品现场

  杨沛铿可被理解为一个说故事的人,他所精心建构的生态环境即为剧本,处于同一空间的各个有机体则是散落于剧本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这些微观的生态环境,艺术家揭示了这些植物或者动物所代表的历史、记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暗喻着人类超越命运中无法逾越的境况,以及在现实世界找到自身位置的可能性。

  “窥视秀”的群展在主题和内容上并没有做特殊限定的情况下,整个空间按照艺术家形态各异的创作路径进行了异同的改造,让展览达到一种既开放又聚焦的呈现方式,从而使观众窥视到每个艺术家的思考及工作。展览中每个艺术家都以不同的材料、媒介语言诉说了看似真实,但又虚拟的世界,恰恰这种形态也是每个人需要去正视的现实生活,同时展览中所呈现的绘画、影像、装置、互动媒体等不同创作方式都将显现出活跃于当代艺术前沿的年轻艺术家的状态。

来源:凤凰网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