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1-14 09:16
【导语】每一年,艺术圈都很忙。在一片热热闹闹的青年艺术家“选秀”热潮中,备选的“角”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虽然战场还是年轻人的战场,但大家的关注力似乎正从青年艺术家转移到80后、90后这些更为年轻的策展人身上。
大家都在寻找着艺术界的“明日之星”,各种平台和活动现场都在涌现正日益壮大的策展界的新新力量,似乎正要成为艺术圈的中坚力量,那么,这些策展新生代的“秀场”时代真的来临了吗?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当代艺术调查局负责人宋振熙分享了不同观点。
宋振熙
雅昌艺术网:你第一次接触策展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策展?到现在为止,真正意义上的“策展人”你做了几回?
宋振熙:第一次把自己名字写在“策展人”这个身份下的时候应该是10年前,2006年,我还在读书的时候,自己给几个同学策了个展,关于摄影,自己是策展人又是参展艺术家,当时啥也不理解就干了。真正意义上的策展要看这个“意义”怎么定位,在我看来,基本完成策展人全部属性功能才叫独立策展,至少我觉得我是硕士毕业才开始独立策展的。这个意义上看也不少了。
雅昌艺术网:怎样看待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关系? 实际处理中是否遇到过困境?
宋振熙: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是做好一个策展人的关键。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的微妙关系其实只是这个职业属性内容的一部分。有些策展人将自己定位为服务者,将艺术家在展览中的展现放在第一位,还有一种策展人则相反,他们会强势的将展览作为一次创作来进行。还有一种则是比较良性的,那就是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策展的过程中,艺术家的创作、策展人的策展思路,是需要相互从始至终的磨合讨论、执行、博弈、相互拉扯的。
其实在这方面的关系处理上,完全取决于策展人对策展的理解,困境其实就是理解,而不在于处理。
雅昌艺术网:策过大牌艺术家的展吗?和他们相处,你是什么样的心态?你的建议或看法他们会采纳吗?合作过的艺术家,哪一位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宋振熙:我是相当幸运的,在读硕阶段和后来的工作阶段,借助中国美术学院的平台确实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给一些知名艺术家做展览。在和他们的沟通当中,心态的磨砺是需要一个过程。至少到现在为止,会比较平衡的去对待他们。尊敬是基础,然而工作和交流是平等的,大部分成熟的知名艺术家会很乐意和年轻策展人合作、交流,毕竟这是一个双向成长的好事儿。他们常常会听取很多我的意见,当然前提是你要尊重他的艺术,了解他的艺术创作。印象最深的合作的艺术家应该是徐龙森,通过他个展的合作,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他是我见过最愿意和年轻人玩在一起的“老顽童”艺术家,非常尊重年轻人,欣赏青年人的活力,同时他自身也充满了艺术创造力。
《大地备忘录》策展团队,左一为宋振熙
雅昌艺术网:所有的策展经历中,哪一个展览让你记忆最深刻?为什么?
宋振熙:应该是去年第一届PSA青年策展人扶植计划,我们《大地备忘录》展览获奖。首先这是我第一次获得策展人大奖,和我的好朋友策展人刘畑、李晟曌、卢睿洋一起。我们是一个团队。其次在这个展览中,我们从开始到最后完全做到了独立策展,最后也获得了我们从学术上想要讨论的东西,呈现上也是满意的。另外,这次展览让我深刻的地方还在于,我明白了策展中不是和艺术家难处理某种关系,其实在联合策展中,很多时候策展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和沟通也非常重要。独立一人策展容易,多人可就难了。
雅昌艺术网:从个人经验出发,现在的策展理念和以前有什么变化? 或者进一步问,现在的展览还需要策展理念吗?
宋振熙:我觉得“策展理念”这个词有点虚。它可能指作为策展人对展览的学术把握以及问题意识的带入,也可能指一个策展人对待自己策展方向的设定。作为我来说,我会关注很多当代艺术的相关问题,做一个展览从问题出发我个人觉得是必须的。“策展”作为一种行动,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最后呈现的内容,更在于这个过程所搅动的包括艺术家、社会媒体、展览现场、策展人、投资人等各个角色发生的经验变化、意识改变,亦或是知识生产。我的策展理念在这个问题意识层面和行动力层面上的理解是不会变的。
雅昌艺术网:三年前,有人就说过“中国不存在严格的赞助模式,策展人生存很艰辛”。现在情况改变了吗?
宋振熙:这个问题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其实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策展人本来就不多,独立策展人更少。当然策展人的生存并非完全靠赞助,而现在整个国内的文化产业环境改变,本身也会影响到策展人的生存条件,在我看来策展人并非这句话里所说的这种境遇。
《大地备忘录》现场
雅昌艺术网:也有人说过“中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独立策展人”,你怎么看?你认为自己是吗?
宋振熙:这就是我刚才说到的问题。“策展人”职业的出现和发展,是在西方上世纪艺术市场发展逐步成熟后慢慢顺理成章形成的产物。在中国,是在没有完整形成的当代艺术市场体系中,强硬被植入“策展人”概念,对于我来说,比较认同这句话。但是,事情会发生转变,随着艺术市场的完善,策展人职业的发展,所谓的“严格意义”四个字会被慢慢理解,也会出现更多的独立策展人。我并不反对有人说“人人都应该去做策展。”但如果是将策展作为一个行动力、一个知识生产和创造力的职业,则必须让其更加独立化、专业化。在别人眼里,我确实是一个独立策展人,包括我的生活状态和艺术行动。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还在调整,以做到所谓的“严格意义”。
雅昌艺术网:对你来说,“策展人”的职责或功能到底是什么?衡量成熟或成功策展人的标准是什么?
宋振熙:前面我提到过,策展人的职责和功能其实是应该面向社会,而非面向当代艺术本身。策展是一种行动力,是一个通过当代艺术语境去刺激社会文化进程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能将当代艺术创作、艺术家、艺术市场等多个维度,围绕刺激社会文化进程举措的行动,达到调和乃至全面推进,那么我想这个策展人不仅是成熟或成功,而是做到了价值的提升。
雅昌艺术网:经费的筹集,展览场地的落实,作品与方案的调整,整体布置,画册编辑,宣传推广,与画廊和经纪人的沟通,甚至与布展工人、运输、保险公司的纠缠等,是不是依然是你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它们对你的“策展”行为有多大影响?你是如何应对的?在策展经历中,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宋振熙:这些问题只是策展工作里的常规问题,当然也要面对,在我看来其实不影响策展本身,只是内容而已,解决掉就Ok了。做了这么多展览,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还真没有总结出来,根据实际问题实际解决。我在策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前面我提到过,其实是和策展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如果是我独立策展的话,重点把握的就是如何让出资人或者商业诉求和所要追寻的学术诉求、知识诉求相结合。
西湖 Apple Store 艺术家日志计划第2页: 李舜 9.18
雅昌艺术网:你热爱“策展”工作和认可“策展人”身份吗?如果给你选择,你愿意今后还做“策展人”吗?
宋振熙:哈哈,这个问题好,说实话,我不是很看重自己的“策展人”身份,我觉得当有一天,大家都能够正确了解策展人的职业内涵,理解清楚什么人是策展人,什么人不是策展人的时候,那比是不是所谓策展人都在挂牌这个标签来的有意义。我是将策展作为爱好在做,不会存在以后不做的可能,如果我不是策展人,但还在做策展工作,我想对于我来说,完全可以接受,标签对于我没有意义。
雅昌艺术网:和老一辈策展人相比,年轻策展人的优势和特点是什么?未来,你会更为关注哪些方面?
宋振熙:首先老一辈策展人有他们的绝对优势,从时代来看,年轻策展人很难摆脱当下生活方式和环境结构去得到他们对知识、文化的广泛掌握,也缺乏更多历史性的策展经验。然而年轻策展人的优势更多在于他们对当代艺术生态的第一首材料的把握,对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可能性的推崇和赞同,他们更具知识生产上的创造力和活力,离传统艺术体制更疏远,更自由。我始终相信,作为策展人,年轻的策展人,不会再有所谓全面发光的成就。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策展方向梳理清楚,走好,走稳,坚持。我未来的策展方向就是推青年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家共同成长,为当代艺术市场、学术等做一个摆渡手。
雅昌艺术网:当下,“策展”已经不限于展览现场,如何应对新媒体及无现场的传播需求?
宋振熙:前面说过,策展是具有行动力的事件。它本就不应该限于所谓的展厅、白空间。面对新媒体、虚拟网络世界、公共艺术空间,策展必须要在这些地方发挥作用。反过来,这些领域的艺术事件、社会文化事件也急需策展理念去把控其有效性、真实性。提到应对,倒不是说有具体的方法,而是需要不断实践尝试,需要跨领域人才的合作,更需要策展人和策展团队一同去做,它不是一个人个体的工作。
雅昌艺术网:如果有一天,“策展人”不再是展览“标配”,你认为这是策展话语权的缺失吗?你会如何应对?
宋振熙:我现在组织了一个非盈利机构,叫做“当代艺术调查局”。这里面有许多当代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还有一些怀有对当代艺术关切的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心态年轻也是一个符合标准)。我们调查局在做展览的时候,本身就开始淡化所谓的策展人概念。我们相信,有些展览并不需要策展人的概念,它的存在已经不是高大上的体现,所以,例如我们在做一些青年艺术家群展的时候,希望是完全真实呈现艺术家客观作品状态、艺术家创作生态。那么策展人的概念在这里完全不需要被体现出来,反而会更加清晰的达到展览的宗旨。不要迷信策展人,更不要认为他们有多大的话语权。我认为,当代艺术策展以及当代艺术批评的话语权,应该在真切关注当代艺术的人们手里,这是一群所谓的知识分子,在我看来,他们是有效的、可靠的、客观的。如果有一天,我写的文章和做的展览不出现我的名字,我会更加开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为当代艺术策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贡献了力量,那么话语权就会在这些力量背后产生出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