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3-07 15:33
范明正作为70后艺术家,在21世纪头十年中他就以一批细腻写实又具有浓厚当代艺术风格的油画作品得到了业内的认可,他的油画作品也多次在嘉德、保利、匡时拍卖出很好的价格,可以说是一位具有学术品味又具有市场价值的中青年艺术家。近几年,他感觉具象油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的艺术理想,具象油画的表达方式和效率都极大的限制了他广阔丰富的艺术思路。所以他决定在坚持具象油画创作的同时,开始尝试起了装置艺术和影像作品创作,他给自己列了长长的创作主题名单,在几个艺术空间已经展出了他的多组装置作品。试水的感觉令他如浴春风,他积压多年的艺术思考和感悟都通过这些装置作品得到了释放,他找到了自己艺术另一个喷涌出口。
美丽的残酷
《环》 摄影作品 150x370cm 范明正?赵艳婷 2015
笔者关注明正的作品已经很多年,他非常擅长超写实风格的具象人像。所以第一次看到明正的这幅作品感觉有些异样,我首先就被画面上各种奇怪的“小首饰”吸引住了,它们小巧精致,有三角形、圆形、T形、火柴形...它们细密的排布在暗褐色背景中,像点缀在暗夜中的点点繁星,又像厚重华丽布匹上的奇异纹样。我问他这是什么?他说大城市的人大部分都不知道是什么,这是避孕环!他拿来了一个实物,啊!这就是传说中的避孕环,不规则的三角线段上裹着细细的如弹簧的金属丝,捏在手中仿佛没有重量。避孕环我当然听说过但绝对没有见过,在我印象中妇女的“环”应该是一个粗陋的环状物,原来是如此的细致轻巧。明正说不要说我不知道,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钓鱼工具。这些避孕环只有一些三四线城市和农村里妇女才用的比较多,大城市里的女性是很少用的,这些避孕环女性用起来非常不适,无论是上环还是取环,有些会导致子宫出血,有些长年使用会长在肉里,给女性造成极大的痛苦。对大多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已婚女性来说,这种避孕工具确实是避之不及的不快之物。根据2006年国家发布的权威报告,在2.3亿采用各种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有1.14亿正在使用宫内节育环,占49.79%。在一些地方上环并非一种自由选择,已婚女性生完一胎后,有些地方计生部门强制“上环”,否则不给上户口,不给报销医药费,甚至不让回单位上班...
《环》创作过程
在听了这些故事后,笔者才感觉到《环》在它表面的轻盈美丽中隐含着多么沉重残酷的现实,这不仅仅反映出计生政策在某些乡村执法的野蛮和荒诞,更折射出中国千百年来性问题上男权本位意识下对女性的压迫,同样在政策压迫下,男性可以优先得到不付出代价的性愉悦,但这个代价却是女性用巨大的肉体痛苦换取的。可以说农村女性受到了政策和男权的双重压迫。当然这也仅仅是她们苦难中的“一环”而已。从纵向看女性的压迫往往与肉体的禁锢相关,就像历史上妇女的裹足也是满足男性畸形的性审美,“环”是新时代肉体的禁锢,它是如此的轻又是如此的重,这么美又是那么的痛。这些意义使它们更像是一件件精致的女性“刑具”。《环》由此具有了社会和文化双重的反思和批判意义。
范明正《环》的创意是他爱人赵艳婷的一个想法,赵艳婷有着女性艺术家对身体的敏锐意识。范明正的艺术创作大部分是与爱人赵艳婷合作创作,男女艺术家感受上的互补性使夫妻二人在艺术上珠联璧合,他们在县城的医院收集了大量的避孕环,采用微喷影像的方式最大程度还原了实物的原貌,正是在这种纤毫毕现的细节呈现方式下令人逼近那个残酷的现实真相。而这个背后的真相对作品的表象具有着足够的颠覆性。
《环》制作过程中
范明正的超写实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很容易被普通观众所吸引,但他显然不局限在写实技术的展现,他更在意作品背后的意义,他的作品在冷静细腻的表象下往往孕育着疏离和不安,有心的读者深入了解后才能体会作品所阐述的真实意味。他选择《环》这个比较冷僻的创作主题并不奇怪,无论他的现代人物肖像还是近年来的装置作品,都紧扣了当代社会的危机,揭示了现代人种种“病态”现象,比如早年反映摄影者的《咔嚓咔嚓》,通过当代人对相机图像的滥用,反思了快餐读图时代的肤浅。《童话系列》中那个戴着兔头状的异样女人表现了当代年轻人在虚拟网络中排遣自己的空虚而逃避现实。而从《环》和《板凳》系列,范明正开始用乡村 “物”的视角来揭示当代乡村社会中人的失落和痛楚。
空无一人的板凳
范明正&赵艳婷《341个小板凳》装置
《板凳》局部
在《341个小板凳》《梭》的装置作品中,艺术家更加深化了这种乡村叙事情结。在《341个小板凳》系列中,一排排的小板凳都整齐的排列在地上,这些已经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遍布坑洼的小板凳无声的沉默着,仿佛在无言的诉说着那些乡村孩子往昔欢腾的岁月。他把这些小板凳按照班级排列在一个空间,他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少了,很多农村的小学都在缩编,甚至几个班级都要挤在一起上课。这些板凳已经用了一代又一代,它们见证着乡村学校的凋敝,乡村浪漫童年的终结。范明正讲他朋友圈里面50岁以上的农村朋友都对这组作品非常有感觉,这些小凳子重新触动了他们内心久远的童年之梦。
《板凳》局部
在《板凳》旁边的《梭》系列呈现方式很特别,一个个船型的梭从天花板上高高低低的垂吊下来。在昏黄的光下,梭的影子就象一只只小船在空中轻盈的飘动,这些梭也曾经在昏黄的烛光下承载着农村妇女日日夜夜的辛劳,千万次的缠绕、盘旋和穿梭,小小的梭和它们曾经的女主人一样的不停忙碌耕耘,只是为那一点点微博的收入。
来源:艺术中国-观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