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3-14 09:27
艺术从业人群里每年都要盛行一段“今年行情会很差”的说法,今年对艺术市场走向的焦虑气氛,更是早早地出现在了元宵节之前,据传某知名艺术家在聚会上的一句“我们要做好今年一幅画都卖不出去的心理准备”瞬间引发艺术界的集体感叹,转发、点赞、评论如潮,成为伴随着整个业界猴年开工的一个特殊意味的景象。
与往年不同,之前市场走低论调出现时,总有各方站出来否定,并以热火朝天的艺术活动场景为自己的立场背书。而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公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调查报告2015”显示,去年艺术品市场成交额为506亿元,比2014年下降20%。专家认为现今的艺术品市场规模基本回到了2010年狂飙突进前的水平。在残酷的现实和评论面前,似乎是,喊了好几年的狼来了,这次狼真的来了。
狼就真的那么可怕吗?我们一直惧怕的“狼”,其实是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因素下的阵痛。形势上坏的事情在发生,那是因为好的事情正在到来。
工作室转让艺术家兼职
2015年不时听到一些艺术家在北京熬不下去打道回府的消息,从社交网络上各种工作室转让的消息就可见一斑。本来这是屡见不鲜的,北京的艺术区有人走就有人来,一直都是“客满”的状态。但2015年转让信息出现的频率比之前高了很多,让人诧异的是,欲转让工作室的人中不乏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家身影。与此同时,宋庄美术馆群近年也一改往年热闹的艺术活动局面,在去年一整年都没有太多活动。连艺术从业者都不再老往宋庄跑了,也就可以理解去年宋庄艺术节为什么那么冷冷清清。
与此同时,一部分艺术家陆续告别全职在工作室生活和创作的方式,走出工作室去社会上找艺术相关的兼职和全职。国内一直没有出现较多为艺术家提供生活和创作基金的组织和机构,艺术家要想生存,就要各显神通。在艺术市场的持续低迷和变革调整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艺术家希望单纯靠出售自己的作品以维持生活和发展,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兼职或全职做艺术相关行业工作,然后来维系自己的日常开支和创作,是相对较好的一个出路。
对于很多西方研究者而言,他们难以相信中国会有那么数量庞大的职业艺术家群体。僧多粥少,终究会出现问题,“道士下山”也就顺理成章了。自谋生路未必不是好事,这也是一种生态需要。
面对大众的时候大众不知道你是谁
总有人喜欢拿2008年前的艺术圈盛景来慨叹当下的凄凉,2006到2008那几年,不管好坏,艺术作品都能卖掉,价钱还都卖得不错。从2008年到2014年,这七年当中,艺术品的价格一直在回归理性。因为缺乏健全机制,爆炒之后的艺术市场,缓了七年,还是没有彻底缓过劲来。那些在市场大好时期作品大卖的艺术家,如今作品面对的不是“有价无市”,就是在众目睽睽的拍卖场上表演“大幅跳水”。之前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现在变成今年吃老本,明年吃老本,后年无本可吃……
而另一个情况是,在大众层面,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对艺术作品和相关衍生品产生兴趣。大众对艺术品的判断基本是自身喜欢、传达气质和个性、价格合适。这样的喜好取向,基本抛开了已然处在诟病中的固化的艺术批评和艺术圈拍脑袋式定价的影响。大众对艺术的青睐,和以作品说话的评判标准,直接导致原本籍籍无名但作品有一定特点的艺术家以及80、90后艺术新秀,成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这些艺术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店、淘宝原创店、新生代艺术家代理机构进行推广和经营。
之前蓬勃于设计界的文创风也终于吹进了同样拥有众多IP和创意可行性的艺术圈。艺术衍生品大有井喷的趋势,目前衍生品的开发种类还没有完全逃出丝巾、T恤、公仔、数码复制版画的范畴,且从市场角度而言,定价普遍偏高。艺术圈的知名度不等于社会层面的知名度,大众层面对艺术界F4、曾梵志都知之甚少,更别说那些靠艺术家所谓的“知名度”作为高附加值定高价的衍生品。凭什么一条不知道究竟是谁的“艺术家丝巾”,卖得跟爱马仕丝巾一样贵?这个是业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两岸故宫带动下的衍生品开发大潮还是在深深撬动艺术圈这个IP大海洋的蓄势待发。艺术衍生品的买单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大众看中的,更多的是艺术作为一个元素。艺术衍生品和艺术品的本质真不一样。
画廊休眠拍卖行高挂免战牌
在过去的一年,画廊整体业绩惨淡,798不少画廊主叫苦不迭,租金压力大,办展览风险大。不办,卖不了艺术品没有收入;办了,投钱布展做宣传,卖得不好,赔得更多。卖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抵不了运营成本。有个在798经营了十余年的画廊,现在干脆就只付房租,不营业,省水电,处于休眠状态。
拍卖行也盛况难复,大拍卖行业绩较往年大幅缩水,苏富比北京2015秋拍总成交1650万,让人大跌眼镜。一些小拍卖行们干脆挂起了免战牌,直接“冬眠”。拍卖的不景气顺便影响了靠印图录为生的大小印刷厂,多米诺骨牌在一块块倒掉。
画廊和拍卖行,这两个一级、二级市场的欢喜冤家都在愁眉苦脸,那边异军突起的艺术电商也没能拿出可观的成绩,因为没有做到投资人预期的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办法进入下一轮融资,然后钱就那么烧掉了。目前艺术电商在做的似乎就是一个艺术类淘宝,把艺术家集合起来,把作品往上面一放,就等着有人来买单。问题在于,艺术品不能那么简单粗暴地被运作。在包装和抓住市场痛点上,淘宝文艺皇冠店要比艺术电商明白得多,也做得早很多。艺术电商所谓的痛点,基本是一个伪痛点,所谓的需求,就是伪需求。
当然什么事情都不能一棒子打死。艺术电商的出现,还是给艺术市场注入了一点新的血液。最近注意到一个艺术平台,它首先广泛征集艺术家作品,然后邀请近千名各大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评论家、策展人、撰稿人进行盲评。只有超过一定数量的评委对作品的水准、定价合理性进行盲评打分通过,艺术家的作品也才会在平台上面亮相,如综合评分过低,那就视作淘汰。这个平台匿名评审机制,在客观上规避了求量不求质和小圈子话语权的业界弊病。同时它又跟高端家具卖场和个人信用消费产品“白条”合作,打通了作品从被挑选到客户体验到信用支付的完整环节。这是互联网经济在艺术市场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是一种变革,可以拭目以待。
大浪淘沙,好时代和坏时代是相对的,整个艺术界还是在朝良性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就是因为之前是江湖的状态,所以现在要有规则;就是因为之前是几家独大的状态,所以现在要多元共生;就是因为之前太不需要成本,所以现在要有代价和淘汰;就是因为之前太过泡沫和暗箱,所以现在要回归理性和秩序。艺术圈从来都缺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好的经纪人、好的平台和拓展。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