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3-17 10:33
天台国清讲寺雪霁图 220cm×500cm 纸本
拟罗两峰钟馗
记者 陈友望
国画家林海钟,少有才名,其硕士毕业作品即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他是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首届“中外六博士”之一,也曾是中国美术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遍游山水,体悟古贤之意,以画营造心中的自然山川,清雅高古而性情灵动。
人物名片
林海钟,1968年生于杭州,祖籍福建永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山水专业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赏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写意山水入门》《早春图画法》《山水画技法》等多部著作,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和伦敦大英博物馆等收藏。
少有才名 画藏大英博物馆
杭州黄龙饭店里有一条艺术长廊,“丙申吉祥”迎春画展尚在进行。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身中服的林海钟。“今年贺申猴,我特地画了猿啸山林、悟空求化西游的故事,新春又有张挂钟馗的风俗,为吉庆祥和也画了钟进士像。”这次林海钟所画皆是小品,大都小至十数厘米见方,凝神细细观摩,大有妙趣。
添上一盏茶,林海钟徐徐地和我们聊着他的故事。“我生于杭州西湖,长于杭州西湖,这名城的魅力似尽在文化艺术之中,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画展览,耳畔总听到一些名家的名字,如黄宾虹、潘天寿、孔仲起、童中焘、卓鹤君等,也经常看到他们的一些作品。”林海钟于书画颇有天分,六岁时见到潘天寿的花鸟画“映日荷花别样红”,便能临摹,且一直念念不忘。
“十二岁后,我参加了省美协办的国画山水班学习,临习‘芥子园画谱’,还学陆俨少‘山水画刍议’等,纯属爱好。”几年过去,林海钟发现身边的一些画友如何家林、张国民等都进了浙江美术学院,他也心向往之,后在1986年也很顺利地考入该校国画专业,一帆风顺地从本科读到博士。
那时候的美院老师,也是名家云集,如陆俨少、孔仲起、童中焘、卓鹤君、陈向迅、孙永、谷文达等,林海钟都非常喜欢。进入美院,也就进入了国画之传统正脉,林海钟如饥似渴地研习国画传统,并接触各种艺术思潮。
在美院的早期学习中,林海钟多作青绿重彩山水,颇具时代风尚,其硕士毕业作品“墙”,就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当时,大英博物馆的人跑来看,看到后就想买我的画。可当时他们没有带钱,就跟我约定,第二年再来取。我当时还以为是敷衍我,况且他们没任何凭证,我们也只有口头约定。但我遵约把画留着,没想到第二年他们真的带着钱来取画了。”
去年,林海钟到大英博物馆读敦煌藏经洞佛画,居然见到他25年前的作品被完好保存,还与敦煌遗珍“引路菩萨图”挂在一起,感觉非常荣幸,也很奇妙。
笔随心至 与古贤相遇发现自我
“在校学习中,我总觉得是靠着自己的聪明和灵气,赢取了一些名声,其实在内心深处却有些彷徨,所以我不断研究色彩,临摹古画,再学唐楷,期待有所改观。”在林海钟看来,国画家要站在前人上千年的历史高度上,吸取前人已取得的绘事精华,传承纯正的中国画。他赞赏潘天寿先生东西绘画拉开距离之说,认为国画是中国人在绘画领域所达到的高度,西洋画是西洋人对绘画的见解,是不同的高度,国画认为纯粹的过程就是境界的修养、提高。
林海钟说,向古人学习,也就是师古人,透过古人的语言和画迹可感知和触摸他们的心,从而提高今天画家的智慧。他举例说,东晋王羲之云,“人在山阴道上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而去过山阴道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山水植被丰厚浓郁,树木高大茂密,人在其间,视线被遮,是无法看见千岩万壑的。很显然,这是王羲之的灵感,是他对山水的认识。只有对山水有深刻关照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有感染力的句子来,这道出了古人观察山水的奥妙和真谛,让后来者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一千多年前的山阴道上,穿越古今,与王羲之携手同游。
佛学有顿悟之说,林海钟2002年春在武林路画室以赵孟頫的诗作《古木窠石图》时,豁然入悟古人庙堂,始得笔法,从此自觉笔墨精进,日有新意。这就是一个画家在积累了丰富阅历之后的创作状态,林海钟从心所欲,笔随心至,肆意书画,佳作频出。
这或可以说,所谓的顿悟是与古人的智慧有了契合。林海钟说,得古人之心,就是在某座奇峰异石上与石涛和尚相遇了,或者在深壑岩崖中的某棵古松下遇到了洪谷子,此类种种的会心,种种的契合,真是妙不可言。而体悟古代贤者之心,仍不是目的,即使到了随时都能契合的状态。而另一种境界的呈现才是我们的期待,即开始发现自我。此刻你已经被山水之美感动并与之有了契合,这种契合就是会心处。
山水遨游 笔底云烟与造化同功
林海钟喜游山水,善画山水。何为山水?在他看来,古人陶冶情性,感悟人生的道用之器,古圣贤人有仁智之乐,所指即是寄情和畅游于山水之间,只有这样的高人逸士才能认识真山水。
画山水,首先要学会观山水。山水的观法,早在六朝已经成熟。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这样写道,“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山水乃大物,必然大而远。人在其间,迫目以寸,则被高大的树木和巨石遮挡,加上近大远小的错觉,使我们的肉眼见不到山川的整体和正确的比例关系。同时,由于视觉造成的错误使我们无法看到正确的山水比例,所以必须“迥以数里”或“诚由去之稍阔”的“以大观小”的观法,才能把握山川的真实比例。
林海钟说,历代的高士和画家,他们对于山水的认识留下了很多经验,并广泛留在他们的著作和画迹当中,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总结山有“高远、深远、平远”三远,山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等山川的规律;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写松数万本;范宽一辈子待在终南山,披图幽对,深得山水之妙。他们的作品深谙山水的真谛,其精神千年不灭,至今仍能够感受它的光芒,可谓是不朽。
此刻我们对山水有了判断,有所选择,由认知产生了知见,即石涛画语录中提到的蒙养状态下的受与识。此刻意识到自己的心是无所不包的,心像长了翅膀,可以遨游天下的名山,并能创造山川自然,所谓笔底云烟与造化同功。
闲心逍遥 于万物中发现生机
林海钟很喜欢收藏。“我收藏古画,其实也是与古人对话。一幅佳作在手,那比隔着玻璃遥看不知强多少倍,可以清楚地看到纸、墨材料,以及用笔技巧等。”林海钟说,“但很多画,我领略之后,也就随手送人了,只要对方喜欢,能用得上。”
除了古画,林海钟还喜欢收集古砚台、印章、古书以及其他文房用品,“我喜欢的物事还有很多,只要对我专业有帮助,我都喜欢。”林海钟拿出一盒橄榄说,“光是各种橄榄我说得出的就有多种,其颜色相异,味道不同,我从各地买来,和大家一起品味。闲暇时,我出外爬山,甚至烧窑,看着自己的‘紫砂壶’出炉,心中该有多少惊喜?”
林海钟还特别喜欢交游,许多古刹名寺的主持都是海钟的朋友,这些朋友都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浓厚兴趣和较高的造诣。林海钟和他们相交相契,谈艺论道,煮茶礼佛。林海钟还长住寺中,听听晨钟暮鼓,看看香绕叶落,于生机之中领悟万物生意,笔握在手中,写心胸于纸上。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曾这样评价林海钟说,“闲坐家中,静想明月天涯,这闲心十足逍遥。正是这份逍遥将景物化入纯然的观看之中,洞见万物如洞见己心,心物相忘相融,不觉地勾出一种凭吊千古的幽幽古意来。”
“画画,其实就是修心境,画心境。”林海钟目前正带着学生一起全心创作巨幅画作“鉴真东渡”。该画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之一,将在国家博物馆长期陈列,我们在此期待着他又一惊世大作的问世。
来源:华夏收藏网-名家动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