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提笔写东西,完全尊崇先贤“寓目写心,因事而作”的思想,尽力不作无病的呻吟。一旦有所刺激、有所感发,脑中意气,勃然而生,便开始写,此时往往通顺畅达,如喷泉不择地而涌。
26岁以前我写文章还不用电脑,一篇文章边想边写、边写边改,纸面很乱,完后再誊抄、再修改,无形中浪费很多时间。初用电脑时,还不习惯,思维有受阻之感。两年以后,却已经离不开了电脑,再用纸笔则很难成文;因为电脑可以方便地挪动前后段落和字句,没写完可以先储存好,随时开机继续。可惜在开始用电脑写作时图省事、偷懒,学的是拼音法,而没有学会五笔字形等输入法,所以文字录入速度慢。好在虽然不能盲打键盘,却熟能生巧,由二指禅提高到了多指禅,手指头也可以不由自主地落在正确的地方。
写文章使用提纲,是必要的。我一般会先列出一些主要思路、关键语,再理清思路,形成主干,然后延展枝节。这有点像编写电脑软件程序,使用最基本的“逻辑树”方法,顾名思义,先树干后树枝再枝叶。由主干到枝叶,需要一个联类通感的过程,意思逐渐丰满、充实、具体;既不要漏掉重要的方面,也不要妄生枝节,影响主题。
仅仅依靠偶发的奇想,灵光一现、火花一闪,如果来不及把它捕捉住,脑子顿时就会一空,以后再绞尽脑汁去回想、寻思,就事倍功半了,甚至徒劳无功,写文章也就成了苦差事。在写了一些关键词句之后,我一般不再依靠偶然的所谓“灵感”,而是开始使用理性的思维、逻辑的推演,根据字数要求,加以衍生成茂密程度不同的枝叶。
靠逻辑规律的顺势衍生,“链式反映”,比起绞尽脑汁的痛苦滴沥,效率要高很多。只要有时间,层出不穷。
常常是在开研讨会时,因为没有电脑,我会针对当时讨论的主题,在纸上画出一幅“联络图”来:其中一方面是列出的主要的发言提纲和要点;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关键字句,重点概念。在研讨会结束后,根据当时留下的这张图,我可以整理成一篇文章;如果选题很大,将来有闲时还可以发展为专着。
有效的“衍生”,依靠的当然还是背景知识和材料资源的储备,否则,也只能依靠偶然零星的感想,难以壮阔、可靠。平日里多留心、用心,记录下随感,积攒素材、搜集部件,以备日后应用。这正如把拾到的单个珠子放进口袋,等到用时,探囊取来,串线成链,连缀成文。
有思想深度的表达,显然不能依靠辞藻来完成,但语言的技巧却是必需的。不同的篇章结构,不同的句型组织,不同的选词用字,意思虽大体都存在,但情致却相距玄远。技进乎道,语言的技巧也是如此,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需要一个磨练熔裁的过程。
文章写完,需要通读一过,主要是调整转折词和关联词,以顺整篇之气;或者随时调换个别字词,以使意思更为精致、准确、有余味。也许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再读到这篇文章时,会忽然联想到一些其他内容,觉得原文有所缺憾,我会在电脑里找到它,把必要的枝节补充上,痛快地删除累赘的东西,即便不发表,也会像解了心里的一个疙瘩,大为释怀。
作者:崔自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