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人生四句教——我的十二字箴言

  “知生死;轻荣辱;忘得失;少是非”,我把这十二字箴言看作我的“人生四句教”。余虽年过不惑,犹多有惑,更何敢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将所感所悟,化作十二字,因信其有益,乃名箴言,乃视之教。

  先说“知生死”:应该明白,人生一世,包含无数偶然与必然,所要经历的事情也一定很多,但是无论好还是坏,终归都要过去,最后化为乌有,一百年不长。遇到不如意时,觉得过不去时,应该私下宽慰自己,比起生与死来,究竟还都是些小事。于是,便会珍惜生命,日日是好日。

  再说“轻荣辱”:“轻”是轻视、不在意,不为其所累,做到宠辱不惊;而不是要丢弃荣辱观。没有荣辱观,会没有上进心,甚至寡廉鲜耻,虚度一生、空活一世;但是过度地追求荣誉、虚名,便会心有挂碍,而且不知止步,心态失衡,也会因之而受尽痛苦与挫折。

  次说“忘得失”: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损补自有缘由,得失自有因果。福祸相依,得失相间,付出与获取相等无二,最后,手里哪个东西都留不下。看破此间秩序,便会本分、虚己游世,便不会患得患失,不会欲望无边。应该与不应该,属于与不属于,无绝对之说,惟忘掉自我,始能自在。

  后说“少是非”:是是非非,本无一律,没有定则。客观而言本无是非,努力判断是非一定是出于主观意志。有了是非之标准,便有了是非之结论。一持是非,必致是非;来说是非,必引是非。承之顺之,率之导之,左右逢源、因时而化,立根善基、无为妄作,乃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为大善知识,拥之何其逍遥。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有四句教,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把这四句话改装一下成为:“无善无恶是格物,有善有恶是良知,知善知恶意之动,为善去恶心之体”,似乎也能讲得通——关键在于对“善”与“恶”的划分与界定。任何名词概念的定义和释义,需要认同,认同需要标准,标准则需要客观而非主观。

  知生死、轻荣辱、忘得失、少是非——此“人生四句教”中,生死、荣辱、得失、是非,都是客观名词,而知、轻、忘、少都为客观行为,也都可以“量化”。量化之度,允厥其中,把握得体,左右逢源。

  我曾有“心态四句教”,列出四种心态,即:敬畏心、慈悲心、感恩心、平常心——与此处十二字亦相互表里,精神一致。

  附注:

  该文发在我的博客上以后,有不少回应,其中有人提出是否可以更改为“知生死”改为“忘生死”或“重生死”,把“轻荣辱”改为“知荣辱”、“有荣辱”,把“忘得失”改为“轻得失”、“少得失”,把“少是非”改为“轻是非”、“无是非”,我觉得都各自在各自的角度上有道理。谈事持论要圆融、客观、中庸,否则难以普遍、全面、永恒。“知生死”之“知”字甚为客观,“知”之后,当然因人而异,可以“忘”可以“重”,可以珍惜乃至畏首畏尾,也可以沮丧乃至无所顾忌,更可以坦然以享受快乐的过程;“轻荣辱”包括了“知荣辱”、“有荣辱”,而后选择了心态平衡而不为外物所拘束与阻尼;“忘得失”包括了“轻得失”、“少得失”;“少是非”与“轻是非”不冲突,是在“有是非”基础上的选择,事实上“无是非”根本做不到。

作者:崔自默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