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应天齐在五十多年的艺术历程中,不断打开自己,突破自己,在中国艺术家所需要面对的复杂关系中,他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之路,回应了改革开放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从这条路中得到很多很多的启示。不介入现场就没有发言权,和民众发生关系,力图以艺术影响社会进步,这是应天齐的当代艺术观。从“西递村版画”到“世纪遗痕”再到今天的“长安街”,其实质可以看做是文化视角上一次大的转折,也可以看做是应天齐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思考深度上的又一次突破。
一、“长安街”
一个艺术家,如果他是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那么他必然不会,也无法在某一成就上固定下来。因为生命本身是鲜活的,生活本身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当然,有的是改弦更张的“变化”,有的是不断深入思考挖掘所带出的新的问题与答案的“变化”。
长安街之八 167cm×366cm 综合材料 2015(三联)
在2015 年,应天齐又带来了他的新作——“长安街”系列。这一系列作品乍看上去与大家所熟知的“世纪遗痕”系列,在形式上有相近的地方,但如果深入一点的观察,对应天齐有了解的朋友和懂得绘画的观众,则能看出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别。
直观上来说,色彩即完全不同。“世纪遗痕”与应天齐更早的“西
递村版画”一脉相承,其中凝聚的是应天齐几十年来对于皖南古村落和古建遗存的深情凝视和沉重的思考。在形式上,那些富有震撼力和视觉美感的线条、质感、色彩均无不显示出浓浓的东方味道,甚至直接就会使人联想到皖南古民居的那扇黝黑的木门,那一堵斑驳刷白的老墙。
长安街之六 150cm×110cm 综合材料 2015
而“长安街”系列则大为不同。2014 年4 月,长安街上的栏杆的颜色由白色刷成了金色。这一条短短的新闻,却在应天齐的心中留下了长久地印象。在他的心中,这一抹金色可能说明了些什么,预示着些什么。艺术家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往往是一个更为敏感的存在,这份视觉与感知的敏感,往往使得艺术家会比其他人更早更深刻的抓取到问题的实质,并以艺术的手法将之集中地呈现出来。
长安街之二 170cm×170cm 综合材料 2015
二、“金色”与“红色”
“长安”,蕴含“长治久安”之意,“金色”,在中国传统意义上也具有“高贵”“辉煌”“富丽”之意。应天齐用长安街的“金色”与故宫砖墙的“红色”并置到一起,形成了“长安街”系列的主色调:金色的富丽堂皇与砖红色的沧桑负重形成了一种惹人深思的矛盾性的存在。
长安街之一 150cm×110cm 综合材料 2014
历史与当下,表面与深层,变与不变,美与丑,种种复杂而难以言说的情感与现实的思绪都浓缩在了这两块颜色之中。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同身受,当能从简约的艺术中收获不尽的言说。
可以说,应天齐的艺术从“西递村版画”到“世纪遗痕”再到今天的“长安街”,其实质可以看做是文化视角上一次大的转折,也可以看做是应天齐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思考深度上的又一次突破。
长安街之四 190cm×122cm 综合材料 2015
三、历史的废墟
“古建”之所以化为“遗存”,是因为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自然的或是人为的遭到损毁,淘汰,其中确乎有一些是历史的糟粕必然遭到淘洗,也有的是传统文明的精华被误认为糟粕一并抹杀,
这个经验不可谓不沉重。但,当我们一句简单的“修旧如旧”,是否分清了何谓“精华”何谓“糟粕”?
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是否考虑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不同生活方式和审美喜好之间的差别?如果将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是不对的,“再都一起收回来”是否是一种吸取了教训的明智选择?不要将“改造”搞成又一次对“遗存”新的破坏!那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崭新的“废墟”。
创作现场图
因此,作为芜湖古城改造顾问的应天齐对于“古建遗存”的深入研究,必然带入到对于当代人思想倾向与审美状态的研究。
对于“古建遗存”实体的研究,也必然进入到对于当代人的文化立场与历史意识的关注。毕竟实体的“历史废墟”是有形可见的,而无形的思想上的“历史废墟”则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其实一直都在那里,除非我们以理性和平等的眼光给予它应有的对待。
长安街之三 190cm×122cm 综合材料 2015
四、不介入现场就没有发言权
2015 年应天齐在今日美术馆的“砖问”大展是一次具有强烈当代性和批判性的重量级展览。展览全方位呈现了应天齐在芜湖古城所发起的“万人捡砖计划”,并将由公众亲手收集的古城残砖一一登
记并带到了展览现场,装置、影像、图片、绘画等艺术形式统统被应天齐利用起来,通过宏大的构想与众多复杂的细节,完整的呈现出一个艺术家对于历史、传统、社会现场的观照,以及热爱与担忧混杂在一起的矛盾情感。
然而,展览之后的批评家研讨会让应天齐稍微感到有一点失望,因为应天齐作为一个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所指涉的众多文化命题,社会命题以及观念命题,批评家们并未有过多的指出以及展开。
展览现场1
展览现场2
不知道这其中是否有着难以言说的顾虑,但却暴露了中国文化界的一个普遍问题:不愿直面社会与民众,不敢直面触及问题,坐而论道,顾左右而言他。这与应天齐心目中的当代艺术相去甚远。
在“砖问”展览现场,有两个红色的电话亭,进到里面能够听到应天齐在“芜湖古城万人捡砖计划”现场所收集回的公众的声音和话语,普通人的言说已经成为了应天齐作品的一部分。不介入现场就没有发言权,和民众发生关系,力图以艺术影响社会进步,这才是应天齐的当代艺术观。
当上世纪80 年代应天齐的“西递村版画”问世之时,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版画家,当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之时,也有人说应天齐是一个注重“形式”的艺术家。但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出应天齐就是一个遵循内心需要而在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家。
任何的定语都是多余的,一个艺术家只要将他的所思所想以极为准确和彻底的形式表达了出来,那他就是成功的。应天齐的艺术自有其发展脉络却又难以复制,他最终在艺术中成为了他自己。
长安街之五 150cm×110cm 综合材料 2015
在“砖问”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了一段视频,按时间顺序系统回顾了应天齐50 多年的艺术历程。从16 岁站在高架上描画毛泽东巨幅肖像开始,应天齐每一步的艺术探索都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他在大时代中不断学习,不断打开,不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表达,在这50 多年历史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他都力求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他的艺术观极为当代又极为朴素,面对历史,面对传统,面对社会,面对民众,面对自己的心灵。在中国艺术家所需要面对的复杂关系中,应天齐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回应了改革开放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从这条路中得到很多很多的启示。
创作现场图1
创作现场图2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