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5-23 15:03
“最后的村庄——柏林作品展”海报
《最后的村庄——柏林作品展》于5月21日下午三点半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隆重开幕,开幕式由我国国家话剧演员梁国庆主持,重庆巨臣艺术中心负责人李力子、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策展人王林、批评家贾方舟、画家柏林先后进行了发言致辞。
开幕式现场巨臣文化负责人李力子发言
开幕式现场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发言
开幕式现场策展人王林发言
此次展览内容分为四部分:田野调查、柏林水墨人物画、戴小兵西北摄影作品和纪实影像《最后的村庄》。柏林面皮人物以宣纸在不同地域的润燥变化,利用水分收缩所形成的边缘线,来构成人物面部五官及皱纹的造型分面,呈现出材料、环境与绘画对象的物性特征。此次展览除了呈现早期的人物面皮,也展出了柏林后期创作作品黄子系列。戴小兵摄影作品是在柏林创作发生地的基础上进行西北拍摄,既是呼应也是再创作,作品的三大主题“村墟·村遗·村幻”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今日乡村的衰败。影片《最后的村庄》则是对柏林创作与创作地的追踪与记录。
开幕式现场贾方舟发言
开幕式现场柏林与主持人梁国庆互动
下午四点,主办方于今日美术馆就《最后的村庄——柏林作品展》进行了学术研讨,研讨会的主题定为“为什么要记住那个村庄?”既是反问也是警醒。此次参与研讨会的特邀批评家有:贾方舟、邓平祥、徐虹、孙振华、吴亮、高岭、王春辰、杨卫、管郁达、盛葳、段君。
“最后的村庄——柏林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会议先由贾方舟发言,贾方舟认为《最后的村庄——柏林作品展》是中国大西北的一首挽歌,一定的档案性使得当地的人文历史变迁具有了特殊内涵。并从艺术语言角度对柏林以墨造型的方法进行了肯定,称他是“每一笔每一划都浸透着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和情感”。邓平祥则主要对柏林的水墨语言进行了探讨,认为柏林为自己的表达主题找到了一种唯一的语言,同时从笔法的“干、枯、涩”中得出“质量与质性统一”的结论。徐虹则主要讨论了作品的“德性”与“艺术家和当地自然与人的关系”,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德性,但缺少直面现实的力量,艺术家应该引领观画者看到当下问题,作品需要有张力和精神引力。吴亮重新探讨了“诗意地栖居”,对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传统进行了反思。孙振华则对柏林与“参与式艺术”进行了比较,认为他虽然有一定的参与性,但主客体关系明确,更为强调自身艺术语言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管郁达是去过中国西北的人,讲述了在中国为何农村总是成为城市文明对立面的原因。王春辰、高岭、盛葳、段君则对当下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衰退意义进行了不同讨论。
开幕式现场
《最后的村庄——柏林作品展》不单是一个简单的画展,它有更多的社会学意义与乡村档案价值。今日中国,如何重新书写农村叙事是立场问题不是方法问题。因为当代不仅是方法,当代更是观念的转变,这便是柏林水墨作品当代性的由来。柏林作为一名艺术家,在面对中国乡村问题时没有半点知识分子的矫情,而是更为接近中国乡村的平实面貌。
“最后的村庄——柏林作品展”展览现场之戴小兵作品
“最后的村庄——柏林作品展”展览现场之柏林面皮作品
来源:新浪收藏当代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