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油画中探寻时间之秘 唤醒传统山水画精神

  谈路径

  油画中融入中国传统精神

  南方日报:大学毕业后您就从江西到深圳,然后又选择去了俄罗斯和中央美院学习油画,有什么原因?

  陈向兵:出于希望改变自己的愿望,1999年,我选择到白俄罗斯国立文化大学学习油画。我渐渐有一种感觉,他们的绘画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那时我已经29岁,学习的过程多了一层思考。我在俄罗斯最关注的不是列宾、苏里柯夫这些大师,而是画家弗洛贝尔以及在俄罗斯出生的、法国成名的大师苏汀。苏汀是俄罗斯表现主义大师,弗洛贝尔则是非常具有俄罗斯民族气质的绘画大师。他们在绘画中展示的民族性特征打动了我,我也越来越发现,自己更怀念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可贵的品质。我站在那样一个临界点上,开启了两面看的状态。

  2001年回到深圳大学工作,我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对自己绘画观念产生了一些疑问。我当时的想法是,绘画更多的是一种思想,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再现,否则就沦为空壳。于是我选择去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当代艺术批评与写作,希望在观念上和思想上让自己达到新的深度,包括易英、范迪安、殷双喜、栗宪庭等著名评论家都给我们授课。我开始反思中国的绘画包括中国油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突破?我认为,一方面要在传统绘画中寻找方向,一方面又要具有当代的艺术观念,还应该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南方日报:有评论家认为,您的创作不断将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精神融入到油画之中。您为何选用西方绘画语言,展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心象与造境”?

  陈向兵:虽然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表现的都是风景,但是内涵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何将二者融合起来,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中国的山水画是讲究由心造境的,讲究可居、可游。它更多地不是再现一座山,而是再现一个人的心境,它和西方艺术家描绘真实的一座山、一片风景是截然不同的。但二者也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借景抒情。我想在油画的抒情性之中,更好地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精神。

  我尝试把中国传统水墨的一些韵味,融入到油画当中。让传统水墨的意象变为油画中可以感知和触摸的厚度、立体感和肌体感。让油画的创作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对意境的营造方式,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和意蕴。

  谈创作

  模糊的物象表达时间流逝

  南方日报:2009年您的《长歌溯往》入选全国美展,包含了您怎样的创作突破和思考?

  陈向兵:《长歌溯往》表达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场景,但我希望能用油画材质、光影等效果重新诠释。我采用纵向或横向的刷笔法,将山、树、石、塔等物象赋予一种时间概念下的运动速度,进行了一种模糊化的处理。画面中的色彩也是被压缩的,在黑、白、灰三度空间中拓展色彩,被截取的景物变成像细胞一样的存在体幽幽地呼吸,游离的气息灌注到画面中。看起来,画面中的所有景物就像在重组、又像在游离,一切像是在另一种理性的力量下,构筑成存在的瞬间力量。

  《长歌溯往》就像坐在汽车上看到的一帧消失的风景,一段流逝的记忆,我将油画的笔触横拉,表现一种时间流逝感,同时我借助水中游泳的人,表现对时光的珍视与回望之情,在一种历史感与中国绘画的笔墨味道结合的手法中,幻化时间与影像。我希望在绘画中体现自己的哲学思考,它不仅是景物的再现。可以说,这也是我近些年尝试的一种写生风格,过去的写生都是静态记录恒定的画面,但我让虚虚实实的线条“流动”起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时间性。

  南方日报:您的一些画中也有人物,把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形象放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奇石、亭子等符号之中,是基于怎样的想法?

  陈向兵:中央美院学习归来后,我做过很多尝试,画过很多人物,最开始是表现灯光下的女人体,比较具有当代性。很快我就发现这种创作存在弊端,过于接近西方的当代化、符号化。于是我寻找突破,想到了民国文人。在我看来,民国时期的大文人如鲁迅、王国维、胡适,他们站在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一方面大胆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一方面骨子里又是非常传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挚爱。于是,我把古代园林或山水画的元素,如山、树、塔与一个民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在油画里重新组合。这组作品名字叫《塔》,塔在中国文化里代表一种坚守、一种男性精神气质。

  我作品中具有一种当代性,引发人们去反思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流失,唤醒人们思考如何在当代坚守我们的传统文化立场。后来,我干脆把人物和主题都隐去,利用油画语言非常纯粹地追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飘逸境界,空空荡荡看似什么都没画,但越看越有意思,里边仿佛隐藏了另一片天地引你去玩味。但我油画创作中的这种抽象性又不同于西方的表现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是加强调主观感受上某种特征的夸张,是一种外化的表现,而我的油画表达是内收的,希望人们能进入我画面的意境中,体会它蕴藏的意味。

  谈观念

  定位是“学者型艺术家”

  南方日报:您创作中的思想性来自何处?

  陈向兵:我酷爱阅读西方哲学史、艺术史,也用大量时间看电影。我绘画里“影像和时间”的主题,实际上受到哲学家德里达和德勒兹的思想影响。他们对影像和时间的分析给了我很多启示。应当说,电影、摄影术的发明对当下的绘画创作影响是很大的。当代艺术的题材来源和意象的选择等都和影像密不可的。我们可以说,今天没有一个艺术家不受到影像的影响。包括古典主义绘画的用光和用色也都在向摄影照片的光影效果靠拢。此外,我很关注电影镜头对绘画的影响。我个人非常喜欢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他的电影中经常用很长的长镜头来诠释时间,表达人的心境,我觉得这与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非常契合。

  南方日报:除了绘画,您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艺术策展和撰写艺术评论,目的是什么?

  陈向兵:我喜欢策展,我认为策展不仅仅是组织一个活动,策展本身可以体现一个策展人的思维状态。我在策划的时候就像在做一个作品,体现出来的同样是我在绘画中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我的策展与绘画创作是一脉相通的。我希望通过策展来引发艺术家们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进行反思。

  撰写艺术评论这也和我的创作有关。在我看来,古代许多大画家都是文人,他们必须能写能文,对自己的艺术都有自己的观点,不只是画得好,对艺术还有很好的理解,艺术思想才能流传下来影响后人。

  在我看来,今天评判一个艺术家是否画得好,不能只评判手头功夫,还要评判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是否达到了一定高度。艺术创作不只是绘画表面上的功夫,还要有一种内涵。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学者型艺术家,一边画画一边在大学里教书,必须不断提高自我对艺术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教学生。

  侧记

  所谓画者,文之极也

  深圳大学小西门的小路旁,充满设计感“三号艺栈”异常醒目,陈向兵的画室位于三楼。近五十平方米的画室里堆满了绘画作品和书,书籍太多干脆一摞摞摆在了地板上。这些书籍主要是西方哲学、艺术史类的著作,还有《读书》等人文杂志。

  陈向兵戴着深度眼镜,言谈中思维缜密、逻辑性强,少见感性叙述,多是理性哲思。访谈中,他不断提到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与德里达、意大利当代哲学家阿甘本等人的名字,不断讲述对时间与影像问题的哲思。一排排靠在画室墙壁的画作,仿佛就是他要给出的答案。

  从《隔岸山色》、《风物志》、《塔》到《长歌溯往》,陈向兵一直力图在油画创作中唤醒中国传统的审美意味。他的画面模糊而充满朦胧诗意,没有直接表现对象,而是注入了一种迂回与含蓄的东方式审美情趣。采访的间隙一起喝茶,他就从中国人饮茶讲到九折桥。“中国人的美学中,喝茶不是为了解渴,使用紫砂壶、品味茶香,已成了悟道的过程;中国人建九折桥,仿佛目的不是为了渡河,而变成了饱览美景。”东方审美的含蓄内敛让他想到西方哲学家德里达的“延异”——因延缓的踪迹而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以大量阅读和思考为基石,陈向兵不断将传统东方智慧与西方哲思进行“勾兑”。绘画之外,他每年花大量时间撰写艺术评论,个人专著集中于对广东版画、广东油画以及深圳本地绘画史等课题的研究。古人讲:“画者,文之极也。” 用陈向兵的话说,他要做学者型画家,以阅读和思考支撑绘画创作,这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绘画精神殊途同归。

  陈向兵的绘画实践,让我想起博尔赫斯那篇著名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在艺术之林,他以阅读和思考为刀斧,劈斩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作者:李培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