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时间:2008年6月24日下午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采访:陈子游(《画风》、《中国画年鉴》副主编)
整理:陆虹(《画风》、《藏画导刊》执行主编)
此文发表于《2007中国画艺术年鉴》
主编:邵大箴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无题之三
2000年作
45*55cm
陈:请问,你是怎样运用自己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这最终的目的想达到什么?
黄:近10年的艺术教育,我个人体会,成功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发现他自己。比如,我读附中时,当初越学越糊涂。每个孩子从全国各地来,每个老师教得也不同,可四年下来,同学们都可以上去接着其他人的作品画,分不清谁是谁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长处在哪,包括成年人也这样。美术教育现在大多还是这样进行。西方的教育有一些特别科学的方式,让每个人发现自己,他们用很多种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比如说把美术打散开来进行教学与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寻找和发现自我是目的。而我们的美术教育是先让你画素描,静物,石膏像,双人像,还有色彩,要集大成,画画时,要解决很多问题,构图、比例、结构、空间、明度、虚实、质感、色彩关系等等,那么多问题,非要在一个画面中都解决,确实大家都力不从心,错误如影随形、贯穿始终,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失败者,心情很沮丧,教师也常常顾此失彼。而西方教学,是把美术这个概念所有元素打散开来,一项一项训练,比如,这次只训练明度,50个学生,做一个明度训练,有个人画了五十多阶渐变,就说明他很有天赋,老师会告诉他,他自己也很有信心;明天画体积,有人对体积感就很敏感,那他对这方面也很自信。通过若干个训练,最终的结果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老师在这个过程,也发现了不同学生的优长。就此顺着学生们的优势引导,未来的学习过程就会越走越好。老师的责任,就是鼓励他们坚持画下去。学生们的技术训练是建立在自己绘画的主题之上,经过若干年的锤炼自然形成。就如同黄胄先生喜欢毛驴,他天天画毛驴,若干年后其笔墨就锤炼出来了。而我们如果只教老师自己的绘画方法,这套技术学生学了,他只能画老师的那个套路。我现在如果只教我的技术,我要培养出来的就是小黄华三,因而我从不给学生看我自己的作品,说实话他们都不知道我是画什么的。
无题之四
2000年作
45*55cm
无题之二
2000年作
45*55cm*3
陈:这与老师的胸怀和老师的知识结构有关,运用正确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方法,最大化地把学生的长处激发出来很重要。
黄:在德国学习时感到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临摹,没有临摹课,严禁提供范画。2003年,我又专门去了一趟美国哈佛、耶鲁的艺术院系,研究他们的美术教育,发现他们的教育方式也是禁止临摹,禁止提供范画,学生要先找自己,找到自己以后,缺什么再去借鉴。正确的方法是我们的学生在寻找自我的学习过程中,或者画自己风格的作品时,觉得需要梁楷的东西,需要恽南田的东西,再去临摹更有效。有些东西可以拿来用,重要的是要看准了确实是对丰富自己的绘画有用的东西,而不是老师来决定先临摹什么,山水、花鸟应该临谁的,人物只能临谁的,那样很容易大家画出来最终面貌都一样,因为他们都先学了这种程式。假设先临了黄宾虹,学生们去了太行山、黄山写生,回来的作品只能是黄宾虹的面貌,首先是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特征分不开,其次画的都是黄宾虹的那种树。因为他没有用毛笔画树的其他办法了。
旅德期间艺术实践004
旅德期间艺术实践005
陈:西方人不画国画,他们对水墨材料的认识还是有欠缺的,包括现在学生都是学习素描、色彩西画元素考进来的。要转到国画,很难转的。
黄:其实我们对西方也不是太了解,我们画什么,怎么画与西方人的态度没多大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守住工具材料,别在油画布上画,运用不同的纸,毛笔,墨,颜色,只要天天在画自己喜欢的东西,毛笔和指间的感觉会有,况且我们还是中国人,身上的基因就适合舞文弄墨,只要坚持画下去,可能1年没有感觉,2年、5年之间就会有,如果这几年都坚持不了,那他就应该考虑是否还有其他的爱好了。以我的经验,如果我们给学生强灌一个东西,他很可能因为不理解而不喜欢,不喜欢就很少会有画画的冲动,结果是一毕业就彻底封笔不画画了,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做什么都没有学习绘画所经历的挫折与失败更多。
无题之一
2002年作
80*80cm
无题之二
2002年作
80*80cm
无题之三
2002年作
80*80cm
陈:我觉得,中国画的脉是很宽的,可供选择的手法也多,很多顶尖智慧的人已经有很好的积累,怎么去取法,看你个人。任何古代留下的经典作品,都是画家通过自己几十年打磨以后才留下的,没有一定功夫的人,即使学也学不到手。比如《溪山行旅图》,范宽的名品,50岁画的,如果没有好的技术,30岁是拿不到的。也许可以靠技术能让让孩子宽泛地学习呢,像您那样让孩子们勇敢地去闯,也有难度。
黄:当然有难度,但是画自己喜爱的东西就容易坚持下去,有了兴趣就会有勇气。拿传统或是别人的东西,是要在自己创作的时候,拿过来一部分。比如这人的东西我喜欢,但最终是画自己的。对待传统,关键要把握文脉,不能画着画着、拿着拿着变成塔皮埃斯的东西了。艺术教育需要矫枉过正,我们要改变必须接受只有一个答案,习惯接受只有一个答案的那种教育方式。
人体之六
1995年作
38*43cm
陈:我们大家都需要正确去面对。
黄:因为,艺术真的有太多的答案,只有艺术可以无限而灵活地表现自己。有时候我想人其实是有很多实在的欲望的,但几乎欲望存在的同时,许多条条框框都在约束自己。只有艺术可以放纵自己,这是唯一的一条可以放纵自己的路,唯一一件有不同答案的那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完)
196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80-198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84-1988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1988-1990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1-1995年德国汉诺威FH学院造型艺术系研究生。
1995-2000年自由艺术家,生活、工作于德国。
2001年至今任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
中国画学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参展:
曾在国内外举办过30余次个人画展,作品参加了深圳水墨双年展、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展、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水墨中国——中国当代国画精品展、中国美术世界行——中国当代美术精品展、在时代现场——全国写生作品展、七彩云南、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等重要画展。
出版:
《华三水墨世界》
《当代中国画研究——黄华三》
《中国人物画大家——黄华三》
《学院派精英——黄华三》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黄华三》
《水墨大观——黄华三卷》
《黄华三水墨作品集》
作者:黄华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