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9-14 10:55
2014年,长征空间群展“开始之前结束之后”借用了T. S. 艾略特经典诗篇《四个四重奏》作为引子,引发另一种观看——即对作品中所蕴含或潜藏的时间性的探究。这个起点指向多元的终局,它可以落脚于对一件作品的与众不同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艺术家整体创作线索独辟蹊径的体悟,甚至激发出恒定状态下的偶然震颤。2016年,长征空间推出“开始之前 结束之后 II”,展出12位/组艺术家极为少见或是从未面世的装置、影像、绘画作品。其中一部分作品是艺术家早期或过往创作中有转折性或是指向性的作品;另一部分则是全新创作。
作为中国'85美术新潮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吴山专的艺术实践打破约定俗成的视觉艺术概念,汇集草根智慧、思想实践与当代艺术的荒诞精神,此次展览中的《小肥姘周线安魂曲_2015.05.21》(2015)是一件从未展出过的重要画作;
吴山专 & 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场基底》,2011
吴山专 & 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的作品《场基底》(2011)基于符号“kuoxuan”所象征的“最大限度的开放”带来的多样性而产生,其不断自我旋转、反复又自我繁殖的形态类比于运动坡道上人的往返回复,并最终确立在一个接近足球场的绿地白线上;
展望,《中山装躯壳 1》,1994
展望,《中山装躯壳 2》,1994
展望,《中山装躯壳 3》,1994
展望的“中山装躯壳”系列铜制雕塑是其早期实验性作品的代表之一,关联着艺术家而后的重要作品系列“假山石”,并且作为一个引子贯穿在艺术家关于形和影的互判中,影响着其后续创作;
汪建伟,《更多 No.19》,2016
汪建伟的绘画新作来自“更多”系列(2015至今),与“脏物”系列一起透露其对已有事物的怀疑态度,及对现行规则和标准的剥离;
刘韡,《无题》,2016
刘韡于今年年初在PLATEAU三星美术馆(首尔,2015)展出了浸淫式总体装置《全景》(2016),在长征空间的此次展览中,他将发展后的单件装置作品《无题》(2016)带入展场,新的材料,如彩色亚克力板、UV印刷被加入到作品中,而材料互相堆叠和重构的关系又指向一种新的观看方式——互为异质的物质对彼此关照;
徐震-没顶公司出品,《涂鸦》,2012
“徐震”的装置《涂鸦》(2012)把切割后的桑塔纳汽车薄片和一盏警灯的切片组装成一副类似于线条涂鸦的作品呈现出来;
朱昱,《袖珍神学》,1999
朱昱的《袖珍神学》(1999)是艺术家曾参展于“后感性”展览中的作品,他在该件作品中将尸体的上肢标本悬挂于天花板,与早期的其他作品一道,构成了对人性和道德的质疑;
张慧,《我过去的情人变老了》,2008
张慧作品《我过去的情人变老了》(2008)则与其绘画作品形成共构,用布景一般的装置形态代入情感,又通过同名或者同一形态将不同的作品串联起来;
周啸虎,《悖论空间》,2014
周啸虎被认为是中国视频动画的先锋人物,他通过借助观念艺术工具以营造矛盾情景,在不锈钢蚀刻的新作《悖论空间》(2014)中,艺术家以此手法来改变对生活的固有认识;
黄然,《回场》,2007
黄然近年来的绘画创作基于德国艺术家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的作品改变或再创造而来,此次展出的绘画为本系列的最新作,由此更是一个观念性的工作,整个系列不断持续进行中,可以被视为一个基于时间的表演;
陈天灼的雕塑作品《亲爱的》发展自“陈天灼:自在天”(长征空间,北京,2016)舞台中的布景,一半少女身体一半骷髅的形象是宗教形象的变体,并与其近期创作中为陈天灼式的“神圣角色”塑像的行为有关;
胡向前,《我一定把你开到太平洋》,2005,录像截屏
胡向前的《我一定把你开到太平洋》(2005)是他首次尝试以行为的方式来制作录像作品,他对自己和世界发出宣言,使用地球做材料,最终以当时生活的岛屿作为媒介来实现这个想法,在视频的结尾处,胡向前好像真的划动了岛屿。
艾略特一生在“思”与“诗”之间的不断求索中艰难地探索着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秩序”,诚如他诗中所提到的“在我的开始中是我的结束。……在我的结束中是我的开始。”而艺术家的工作亦如此,开始和结束循回往复,在不断地精进和自我推翻中进行艺术的生产。
此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1月6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