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这是一个因为画展而兴奋不已的暗夜,无眠的我在手机上开始奋笔疾书以记录那场视觉盛宴带给我的稍纵即逝的感觉。
一切皆源于在纽约白盒子画廊里沈敬东和蔡江合作的“无头无心”画展开幕式。行为艺术家蔡江蒙面反复举刀在沈敬东的油画作品上千刀万剐,有力地传达了战争和暴力的血腥破坏力。结束时再由观众用纱布包扎画面,暗喻疗伤治愈的过程。空气中弥满着强烈的对抗张力,观者在视觉,听觉和嗅觉上感受都极为震撼,以全方位的触觉完整地体验了这场行为艺术带来的深刻含义。画展以一个艺术家对另外一个艺术家作品的破坏行为而形成新的作品,这样的形式于我还属陌生,所以觉得格外兴奋!
和敬东,蔡江的渊源说来其实都源远流长,皆识于纽约艺术圈的饭桌之上,不过都未曾正儿八经地谈论过艺术。我因为沈夫人头上的饰物开着随意的玩笑,而敬东趁着酒精的威力,跨越了语言不通的障碍和我的美国老公已经称兄道弟。
一个月以后我在网上搜索俞心樵的照片居然搜出一张他给俞先生画的肖像——那种糖果色的仿佛充气玩偶一样的造型——我这才发现自己在7,8年前就在“中国广场”画廊里看过他的个展。那种独特的带着天真神情的卡通军人形象让我过目不忘,除非别人有意模仿,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一大堆作品里辨别出他的色彩,他的造型,他的注册商标。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绘画语言正是很多艺术家为之挣扎的。
我也才知道他所描述的对象已经从早年的军人转为更为广泛的人群:小王子,身边的朋友,甚至割掉耳朵的梵高。不变的仍然是那甜蜜的色彩,那光亮饱满的塑料质感,那圆圆的两点小眼睛。
敬东在我眼里是一个朴挚的人,和他画里的人物一样有着憨憨的笑容,愉悦的神情。他喜欢画的军人形象源于自己漫长的军旅生涯,而他两只圆圆的小眼睛则和他的玩偶们十分的神似。他没有时下那些大艺术家们装怪的道具,没有长发,没有胡须,没有纹身,没有墨镜,更没有那些裸体出镜的疯狂。
正如他在一段自序里所写的一样:
“我画画,是因为我喜欢画画,从小喜欢,所以我的画和我的作品首先是自己要喜欢,当然你的喜欢也非常重要。”正在因为这种对绘画单纯的爱,使他的作品里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童真和单纯,他们都如在童话故事里一样仿佛会永远快乐地生活下去,即使他所绘的是面对战争的士兵,即使他们缠着纱布渗着鲜血却依然笑容满面,这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美化,又似乎是对现实社会的嘲讽。这种单纯的乌托邦似的快乐感和沉重的战争主题形成一种撕裂的鲜明的对比,是一种充满了矛盾与对立的戏虐与对抗。而这种对抗在蔡江的行为艺术参与之后达到了高潮。
这次和蔡江的互动合作可谓相当完美,双方在暴力践踏中完成了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成功演绎了以行为艺术的四维空间和二维绘画互动以后形成的图像效果。这次画展敬东带来了“绷带”系列作品,是大大小小的一组缠着绷带受伤的人物原作,多为沉默的士兵。在表演过程中身着迷彩服的蔡江蒙着双眼站在大画布背后反复用一把锋利的大刀以盲目随机的方式切割着帆布,那被无序的刀刃切成碎片的红色,那刺耳的撕裂声刺激着我的神经,我完全被无边的暴力包围其中,陷入深深的恐惧,几乎叫出声来:“停停!”这是一场关于战争血淋淋的赤裸裸的视觉再现,这是暴力与美学奇异的混合体。那些被敬东以甜蜜的画面精心伪装起来的战争本质,在蔡江的尖刀下撕去了温情脉脉包裹的面纱突然回复到它残酷的本色里——暴力。
而破坏行为以后的修复则由观众参与,他们手拿纱条在破洞间将画布包扎,有意和无意间形成了劫后余生的千疮百孔的画面,战争——毁坏——修复——和平的主线清晰可见,意义不凡。一幅两个艺术家参与合作的全新的作品也诞生了。
我事先就知道敬东的作品全部是原作,我问他是否觉得撕碎了可惜,他干脆地回答:“不可惜!”我想也许毁灭过后的修复正是画家想要的结局。也许这次画展也意味着画家对过去的某种告别,内心充满了推翻再来的渴求。
摧毁的废墟之上正是重建生命的沃土。艺术何尝不是如此。
沈敬东+蔡江:无头无心
展览时间:2016年9月1日至9月30日
地点:329 Broome Street,(Between Bowery and Chrystie)NewYork
【作者简介】纽约蓝蓝,真名张兰,本科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获密苏里大学电子媒体设计硕士学位,目前为网页设计师,新浪专栏作家,新浪名博。忆乡坊文学城创始人/编辑之一。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