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9-23 13:33
明末的徐霞客曾经放下仕宦世家的书斋生活,巡游天下地理方物,而在离开书斋之前,徐霞客早对“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太大的兴趣,而青睐于历史、地理和探讨大自然等这类在当时视为不正规的闲书、奇书,古今史籍、舆国方志、山海国经他都有所涉猎,可以说徐霞客带着知识走近地理景观,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经验系统,最终留下记录游历经历与考察心得的《徐霞客游记》。
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置于当下的环境中,也未显得过时。在对待知识与经验的问题时,走出固化知识的场域,寻求新的知识生产和经验的建立,成为新知识分子,乃至艺术家面对经典,建构自我的当代性的路径之一。
郝量说,当他面对旧时风景,寻求跟当下的关系,《徐霞客游记》给他带来了启发。好访古,对古物遗迹的热爱,这既是郝量天性所钟,又恰好契合了中国文人好游历的传统。郝量的创作,基本是在历史线索上展开,对历史的迷恋,对不同历史风物与时间、时代的关系的思考,构成了迄今为止他在创作上的主要成果。郝量的工作方式通常是以类似研究项目的方式推进具体的绘画思路,当某个确凿的想法跃然于他的头脑中的时候,他便会在某件或几件作品中进行呈现。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一面阅读文献,一面进行实地考察。因此走出工作室,走近历史风物和文化遗迹之中,便成了这位80后艺术家构建自我的艺术逻辑的必要条件。
应县木塔 摄影 2014
关于考察途中的收获,郝量有直接的感受。仅仅通过即有的图像或者博物馆的物质资源,难以真切地理解古代人曾经面对的情境,不了解它与现实中人的关系。而通过游历,却不经意间获得超越时空的移情。“搜尽奇峰打草稿,也不能只在文本里转悠,我们与过去的时间、空间、纬度都不同,不能再在过去的思路里游离,而应该产生出新的想法。”
云冈 摄影 2014
曾经向西寻访敦煌遗迹,一出玉门关,一下就理解了古诗中所谓的苍凉。爬华山的经历,明白了古人对时间空间的把握,“正午下山特别累,我们一行走在山腰下小道,光斜射下来,在自然当中的那一刻,我找到了一些感动,树都是剪影,把记忆中“溪山行旅”的山石质感描绘出来,这种微观、视角的转换,一刹那悟到了这个劲。”另一个让郝量和他的朋友们钟爱的出游之地是日本,曾经游览奈良、京都的寺庙,同为唐代之后的遗迹,唐招提寺的温情脉脉,与山西境内的同福寺、善化寺等大庙的威严风度如何幻化出截然不同的气质?这种差异来自光透过窗子投射的角度,佛像的开脸等等视觉化的要素,当此时此刻的感知结合以文本资源的认知,历史变成了鲜活立体的当下。
招提寺的苔藓 摄影 2013
“因为知识储备不同,现在可能面对的情境更开放,更复杂一些,今人在某些方面没有古人钻研得那么深,也许这种游历的方法还能激活一些东西。自然与历史的关系,与图像的关系,很微妙,很难获得,走很久都找不到,但偶然一个瞬间,就能给予启发。”好艺术家往往具有这样的特质——不志于模仿古人,而是要找到一个面对表现物象时的处理方法、手段。
在6月份南京四方美术馆策划的“山中美术馆”展览项目中,应馆方的邀约,郝量制作了一个实验性的观念作品《龚半千四百一七》,利用一本民国影印本的龚贤画册,从中抽离出几帧,以龚贤笔法绘制出现实的美术馆所在山区——老山的景致,替换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龚贤在三百年余年前描绘的金陵山色。在收到展览邀约长达一年的准备工作期间,郝量对这片场所进行了游历式的访问,完成了作品的最终构思,一方面完成了他对古代山水传统的回望,同时也融入了他对此时此地金陵文脉的现实体认。用郝量的话讲:“龚贤四百多年都活着,不是他活着,是景活着。”
郝量工作
绘画全凭感觉而来,投入其中,现在面对浩繁的图像资源和概念、理论,容易让人迷失,在大量的信息面前,郝量相较起来有着难得的专注,跟流行保持着一定距离,保护了自己的独立视角。从他近些年的作品,看得出他对“山水”这个议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也不仅仅囿于此间,对于丝织物,堆绣、刺绣、染织等文化遗产中的色彩系统研究等也令人耳目一新,通过色彩产生空间、疏密,相互节奏的转换,对于中国这个不受任何西方影响的独立视觉和色彩系统,郝量也兴趣浓厚。
今年下半年,郝量接连将有两个个展项目,这两个展览前后准备了近三年时间,维他命艺术空间的个展“此君”,以明代学者王世贞私家园林弇山园为研究对象,探究林泉不朽。从艺术家的角度,郝量对晚明王世贞和董其昌的理论建构的认识和反思见解独到,他提出从中是否可以达成中国自主的现代性,以及这一被人为中断的进程如何给今人以启示。王世贞是明代中晚期复古派“后七子”之首,他的理论影响到晚明乃至清初文化、艺术理论,从董其昌到四王,从晚明王世贞的文学理论入手,以王世贞的“复古理论”切入绘画史,为此,郝量专门到江苏太仓,考察这位明代文坛领袖的社会生活网络,包括所造弇山园的园林修复、朋友的结交,以及他的生活琐事。并且涉及到如何认识明清绘画中的时空观和视觉元素与人的情感和宇宙观的对应问题。作品呈现最终由两部分组成:手卷《此君卷》和由九件研究过程中选出的材料组成的《此君考》,做出了对当下、历史、文本、自然等综合认识的回应。手卷以王维辋川诗意的废墟开端,其间散落着当下的弇山园遗迹,后进入历史中的“山林城市”;随着天际光线色彩的转变,进入秀雅的村舍农田,这是在古代与当下同样的景观,暗指园林历史的兴衰变迁。《此君考》由晚清欧洲人拍摄的园林生活照、辋川图清代版画、王世贞手札、民国珂罗版辋川图、当下弇山园空间研究、此君卷第一稿等资料组成,其内在结构并非与手卷内容对应,却由此展开时空交错的诗性延伸。
“郝量:此君”展览现场,镜花园,2016。之一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将以“潇湘八景”为主题,偏于绘画性研究。研究中国画在当代性上的各种可能,包括这种尺幅、造型、色彩、表达。潇湘八景的概念从宋代确定下来,潇湘逐渐成为图像符号,历经宋元明,东传至日本,不断演化流变,承载了古代文人对景观的组织,对风景的认识,进而成为文化系统的共有符号。跟郝量探讨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正在赶制其中一幅,作品基于他对如何在画中体现四时变化,不同气候以不同物质来记录,对风的表现通过植物的摆动隐喻等等,这既是宋画以来的中国画系统中的固有修辞,又带有全新的空间时间的显学。
“郝量:此君”展览现场,镜花园,2016。之二
艺术家的工作如何构架,虽然因为自己的兴趣,进行文本阅读是郝量长期保持的一个习惯,但对于固化的知识,如何在新的历史情境中生成和传递,郝量选择以身临其境的行动去感知。对于光、空间、形制缘何出现在古人的画作中,身为艺术家,对这些问题尤其敏锐,古人与今人对同一问题或许会存在语言系统和表述的差异,但用绘画凝固某时某刻的感知,却不会因为时空的转换完全消失,郝量经常用曾经的徐霞客的方式,以实践去触及绘画与理论,理解文本叙述中的历史。
“郝量:此君”展览现场,镜花园,2016。之三
这些议题的思考,类似这样的题目,是郝量的绘画中迂回的那条隐线,思考几乎随时随地可以发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风物的观摩,促发了一次次深度思考的引擎。像郝量这样推进创作思考的艺术家,大体都可以归为知识先导的类型。注重新的观看方法和观看视角的探索,以古法沿袭而来的方法对当下问题产生新的关照。
来源:人民美术网资讯 作者:王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