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画为心声,情为心画

  画为心声,情为心画。绘画是以一种自然律动和动人情愫的传递方式表达内心表情的艺术载体,也是依照人人都具有的知觉功能在修饰与非修饰、对抗与非对抗的体验中将个人生活的情绪移至绘画表现的样式中,此中的意味最终冲破外在形态的表现而达到人们共同的精神感知和共鸣。

  当物质的真假存在被质疑的时候,画家有可能被蒙蔽了心智趋浮华浅显;画家有可能心知肚明事物的真趣而使用了“障眼法”雪藏了本来面目逐渐归于简朴深沉。我们力图从混沌的地方觉悟真谛;从朦胧的位置辨明方向,做到这一点唯有心灵纯净的尺度才能真正把握认识事物的机会和衡量价值的高低。

  现如今,平面绘画在世界范围数字图象时代的风暴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中国传统绘画“话语权”更加是日趋边缘化,我们所认为的绘画概念价值存乎?异乎?尽管如此,年轻的中国画人物画家苏国强仍然是埋头于中国宣纸平面上的言说,叙述着个人的心路历程。

  我认识苏国强已经有许多年了,大学四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读书的时候,他便显示出不同一般的思维观念。大学教育有自身的教育体系与基础训练要求,他的课堂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学要求有比较明显的不同,但是并没有完全偏离教学规定。课堂上他一般卷缩在教室的一个角落用心地建构自己所理解的心中之物,常常以一种不同于一般的锐气刺破既定的要求与审美习惯,又以耳目一新的单纯意志顽强地解释个性意识的内涵,在看似生拙、粗浅的刻划中却隐藏着某种激奋的胆量。我经常会为他的艺术表现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

  大学毕业的那一年,苏国强单骑考察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每到一处他都会打一个电话给我,通报一些考察的见闻和感触。在考察了敦煌石窟以后,他激动异常,电话中告诉我他决定留在敦煌研究所工作,我当时对他的感受十分疑惑。因为,记得我第一次到敦煌考察的时候并不能真正理解敦煌石窟的价值,只是后来经过数次敦煌的实地考察和理论的研究方才有所明白,显然,他的激动与感知十分敏锐和超常。由此可见,艺术家的知觉是非常重要的感应能力,艺术感觉的判断渗透于全方位触角的神经末梢,信息的回馈和发放都有利于绘画的呈现。所以,我们今天翻开苏国强出版的个人画册《新院体水墨—流原》一书时,敦煌情节意味的作品仍然从中国画笔墨的纵横中流淌出来。

  苏国强的作品企图在传统与现代的之间建构某种联系,他不甘心于传统程式化的简单叙述,似乎永远都在文人士大夫们的“雅玩”中衰减艺术的张力;又不愿意简单地照搬当代艺术的技术画、符号化、世俗化图象翻新。在苏国强的心目中,绘画所创造出来的最终目标仍然是技术与艺术的天人合一。苏国强善于在激奋中彰显心高气傲式的情绪,又在冷静的回溯中明辨方向。

2008年于王赞湛然伽雅堂

作者:王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