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张晓刚《大家庭:灰色背景的女孩》&《红色女孩》现北京保利秋拍

2016-11-17 09:26

  从“大家庭”系列开始,张晓刚 (雅昌指数13) 将关于“失忆”与“记忆”的讨论,依托于“可见的实体”——即被人们珍视收藏的老照片之上,表达了艺术家对那段特定社会情境记忆的独特内心独白。创作于1995年的《大家庭:灰色背景的女孩》是“血缘-大家庭”系列的延续和变体;而《红色女孩》则以极罕见的红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是张晓刚一系列以“老照片”为模本的创作中非常独特的一件。

\r\n

  在以家庭照片为图像资源与挪用对象的画面中,张晓刚独有的灰暗色调背景、具有过往时代特征的对象、富有特定形式感的人物服饰和造型,共同昭示出“时间”的存在。色调黯淡而几乎毫无装饰性的纯粹背景一方面是对陈旧照片泛黄色彩的再现,一方面则在刻意营造出与那个时代的距离感。由此,这些作品成为一种充满美好的“回忆”,成为一种深刻之入骨的“铭记”,同时也成为一种对于回到过去的“阻隔”。在这些图像身上,演示着张晓刚对于“时间”的修辞,也自述着张晓刚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自我“心灵所向”的探求。从“大家庭”系列开始,张晓刚将关于“失忆”与“记忆”的讨论,依托于“可见的实体”——即被人们珍视收藏的老照片之上,表达了艺术家对那段特定社会情境记忆的独特内心独白。

\r\n

  我企图去探寻一条包容着生与死的幽灵暗通道,一种来自于现实而又显现于幻觉中的‘心灵现实主义’。然而我们首先是通过可见的实体去感悟那不朽的存在;通过关注所处的现状体验,以内省和象征的方式,去探寻当代人的灵魂状态和心理特征。——张晓刚

\r\n

\"\"  

\r\n

张晓刚 大家庭:灰色背景的女孩 布面油画 70×50cm 1995年作

\r\n

\"\"  

\r\n

出版物封面

\r\n

\"\"

\r\n

1996年,张晓刚在重庆工作室中 右下角的作品即为此件《大家庭:灰色背景的女孩》

\r\n

  创作于1995年的作品《大家庭:灰色背景的女孩》是“血缘-大家庭”系列在某种程度上的延续和变体。它由“大家庭”系列中家庭合影的多人形象转换为个人的单体形象,也从关注家庭变迁的视角转变为个体在时空中的衍变。在《大家庭:灰色背景的女孩》中,张晓刚以一张非常富有年代感的照片作为参照。

\r\n

\"\" 

\r\n

  在创作大家庭系列时期的张晓刚,背后照片墙中红框中照片即为该作人物原型

\r\n

  画面中,灰暗的纯粹背景,一个女人正襟危坐在人们面前,在她身上,处处透露出中国解放初期社会环境、意识形态所聚合而成的集体审美意识在个人外在形象上的显现:散发着中国古典气息的发型,简单朴素的妆容,被改良之后、带有某种统一化样式的女式西服,西服上露出整洁领子的白色衬衫,无不让人穿越到那个过往的年代中去。当然,流露出年代感的还不止这些,个性压抑而略显呆滞的神态,平和而透露出坚毅的眼神,积极客观向上的精神气,甚至是照片中摄取人物的格式,都以“个体化”的方式映现出一种公共化的标准,一种在本质上基于意识形态的标准。

\r\n\r\n

\"\"  

\r\n

格哈特-里希特《海尔嘉-玛图拉和她的未婚夫》1996年作

\r\n

\"\"  

\r\n

《灰色背景的女孩》局部

\r\n

  正如贾方舟认为张晓刚的作品能够唤起国人的某种视觉经验,同时也契合于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文化想象,“从观念的理解角度看,张晓刚作品是伴随图像共生的,这种实时性既可以让本民族的视觉经验迅速找到落脚点,而且也可以让文化背景相异的解读者迅速捕捉到一种合乎逻辑的感觉结论。”总之,《大家庭:灰色背景的女孩》是私密化的,也是公共性的。它能够带你迅速折返至曾经所见的时代,以及自己所曾见过的、那个年代的照片中,只有脸上那块淡黄色的光斑提示着某种“当下”的介入。

\r\n

\"\"  

\r\n

《灰色背景的女孩》局部 呆滞的眼神透露出那个年代下中国人受压抑的个性

\r\n

\"\"

\r\n

《灰色背景的女孩》局部 粉色的斑驳不仅诠释出“老照片”的氛围,

\r\n

  更让整件作品带有了一丝超现实的色彩

\r\n

\"\"

\r\n

《灰色背景的女孩》局部:游走于画面中的红线,突出了“血缘”的议题

\r\n

  在《大家庭:灰色背景的女孩》中,游丝般地贯穿着张晓刚所察觉和认知到的三层矛盾:“私密”与“公共”的矛盾,“过去”与“现在”以及“忘却”和“记忆”之间的矛盾。因此,与张晓刚其他同类型的创作一样,《大家庭:灰色背景的女孩》中包含着对于私密生活遭遇公共化的内省,对中国“故去”社会特性的回溯,也是对“集体记忆”的重新召回。

\r\n

\"\"

\r\n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3号》1995年 香港苏富比2014年春拍 成交价:HKD 94,200,000

\r\n

  从观念的理解角度看,张晓刚作品是伴随图像共生的,这种实时性既可以让本民族的视觉经验迅速找到落脚点,而且也可以让文化背景相异的解读者迅速捕捉到一种合乎逻辑的感觉结论。——贾方舟

\r\n\r\n

  \"\"

\r\n

张晓刚 红色女孩 纸本油画 91×64cm 2005年作

\r\n

\"\"  

\r\n

出版物封面及展览海报

\r\n

  我无法说清楚些经过精心修饰后的旧照片究竟触动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哪一根神经,它们使我浮想联翩,爱不释手。也许正因为处在今天的时代中这些旧照片已不仅仅给人某种怀旧心理的满足感,也许它们所呈现出的某种单纯直接而又充满了某种虚幻的视觉语言方式,验证了我对高深莫测的样式主义以及虚夸的浪漫主义的厌弃心理?同时,旧照片和碳精画像一类的图标语言,体现出我非常熟悉而又曾经不屑一顾的东西,其中包含着中国普通人长期以来所特有的某种审美追求,比如模糊个性而强调共性,含蓄,中性而又充满诗意的审美特性等等。——张晓刚

\r\n

  2005年创作的《红色女孩》依然延续了张晓刚在“大家庭”系列中一贯所用的修辞策略,并同之前的作品一样,唤起了我们辛酸的回忆和对往昔的殷切思念。艺术家采用单一的灰色调子作为背景,将画面带入到对于往昔的追忆当中,宛若一张褪色的照片。面容清爽干净的少女弥漫于略显朦胧的画面之中,她彷佛抬头注目仰视着甚么,却丝毫未减严肃而淡定的神情。这是张晓刚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的激情与欲望遭遇持续压抑的象征性写照。

\r\n

\"\"

\r\n

张晓刚《女孩》2005年作 110x130cm 罗夫奥台北2015年春拍 成交价:RMB 4,605,600

\r\n

  少女身着白色的海军衬衫,也显示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军装的无比热爱和无上崇敬。被红色颜料施以平涂的脸庞则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释读:生命的蓬勃与精力的充溢,年少的羞涩,又或者是对当时特定社会意识形态与时代氛围的色彩表达。然而,更为确切的是艺术家借以“彩色”来实现对时间的穿越,跳跃的色块与朴素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随时都要点燃整个画面。同时,少女脸上的那块光斑,让整幅作品如同在梦境中一般,是对画面的入侵,隐喻着当下对于往昔的侵扰,也是对回忆的“不断修正”。

\r\n

\"\"  

\r\n

《红色女孩》局部 红色女孩脸上的光斑

\r\n

  因此,在《红色女孩》中,“回忆”不再是人们渴望获知的真实“过去”,而是一个被重新构想的“过去”。它被当下的种种焦虑、渴望和祈愿所塑造,它只是我们想要记住的那个部分,从而让“过去”从历史的尘埃中慢慢走来。

\r\n

\"\"  

\r\n

2014年 “湘江北上——谭国斌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上的两件张晓刚作品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