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2-10 00:00
12月10日,由张健伶、郭熙联合策划的“平面震颤”在长征空间拉开序幕,展览集中呈现了朝恩·雅浸、冯冰伊、冯晨、黄淞浩、施昀佑、苏予昕、童义欣、张月薇、朱昶全九位艺术家近年的创作,他们根据各自走过的风景和经历,以图像、影像、绘画、装置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中,长征空间也第一次将公共空间投入使用,呈现了艺术家朝恩·雅浸的作品。玫瑰和关于萨福的断简残篇,以及宝丽来牌播放器,似乎在替很多不能正常发声的群体发出呐喊。
长征空间的公共空间
朝恩·雅浸 《跪着的书桌:萨福》、《坐着的书籍:残篇47》
萨福是古希腊女诗人,也是第一个公开的女同性恋者
艺术家冯晨的作品以视频、音频+装置组合的方式呈现。其中《独眼》是与另一位年轻录像艺术家特殊的生命经验与空间感相连;《W》中,音频播放的海浪声实则是噪音。
近处:冯晨 《W》 108×120×108cm 木质电器、音响、电机、机械部分 2015
远处:冯晨 《独眼》 11分28秒 单频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2013-2014
艺术家童义欣的作品则是暗含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相关的隐喻。
童义欣 《泳池蹦床》 244×244×12cm 蹦床、乙烯喷墨打印、谈话 2016
童义欣 《侵略性项目 青蛙》 163×218×6cm 提花挂毯、金属管、钢环螺栓 2016
朱昶全的视频中,将戏剧、动画、装置、 绘画等形态生成影像与日常物品间新的叙事关系,重新编排观者脑中已有的图像记忆,释放它们潜在的能量。
朱昶全 《移植》 5分46秒 单屏高清录像 2015
艺术家的作品对“像素化”进行了观察与尝试,同时她用水性颜料描摹画面中的水,以“结绳记事”般的一种方式来对时刻进行画面的定格。
苏予昕作品
张月薇作品,隐喻了数码时代图形处理软件对人类视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图像自我复制,相互层叠的过程中,新的视觉结构和观看距离正在逐渐形成。
张月薇 《瓣码》 140×160cm 布面油画,喷漆 2016
黄淞浩的作品使用了地铁广告灯箱片、摄影相结合的方式,残存却依旧模糊可辨的形象与艺术家新赋予的形象相互重叠,似乎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交融。
黄淞浩 《爱之颂》系列、《流水的冰》系列
作品细节
冯冰伊的作品以童话文本为界面,进行文本、叙事空间的实验,以小提琴家与月亮的双重视角为这部“画册”注解。
冯冰伊 《你一生的故事及其他1:我看见了》 20×20cm×2 纸本水彩 2015
艺术家施昀佑虚构了一本六月日记,日记摘录自1808-1912年间失败的北极探险者日记。故事内容呼应艺术家每天经历的行程;而影像来源则是艺术家在2015年六月份期间的每日手机随拍。
施昀佑 《《海豹脫下外衣的日子:我看见三只蓝鲸潜入海中, 2015年六月二十五日,斯瓦堡德,国王湾》 4.2×3.4cm 美国邮政总局定制邮票,一等加急,47美分 2016
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2月19日。
来源:HI艺术 作者:吕晓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