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专访|CCAA“最佳艺术家奖”曹斐:我认为我在试图拥抱

2017-02-21 15:50

  从1997年创立以来就坚持学术、独立、朴素、公正、国际化、本土化原则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到2016年在走过十九年的历史中,评出了10次艺术家奖和5次评论家奖。2016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十届艺术家奖,将“最佳艺术家奖”颁发给了艺术家曹斐。在此之前,曹斐曾于2006年获得过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在过去两年间,她作品的视角和观点都引向对于国际问题的持续批判和评价,还参与了大中华地区、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的主要展览,并在2016年在纽约MoMA PS1举办了同名个展“Cao Fei”,这次展览是对其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创作历程的一次完整回顾。经过对曹斐作品的讨论,CCAA的评委会成员全体一致评选她为年度最佳艺术家奖的获得者。以下为“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周雪松对艺术家曹斐获奖后进行的专访。

  ▲艺术家曹斐

  CCAA最佳艺术家 获奖词

  1978年出生于中国广东。

  1999年,曹斐创作了她的第一件影像作品《失调257》。短片记录了她的朋友们,并探索了她所体验的中国城市生活的现状。曹斐属于成长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同疾速发展的经济和全球化作较劲的“新新人类”一代。之后,曹斐持续性地运用从摄影到电影等多种媒介进行创作,涵盖嘻哈文化、当代音乐形式等话题,并涉及艺术史和纪录片传统。在2005年她创造了作品《谁的乌托邦?》,并凭借此作品于次年获得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在国内外开始获得关注。经过大量的研究,曹斐的创作开始针对中国城市迅速扩张和富裕化的局面进行批判。

  在过去两年间,曹斐创造了多元的影像作品,围绕自身的本土性展开多重叙事,这也使她的作品成为中国重要和必要的当代声音。这些作品探索了存在于被艺术家称为“魔都”居民中的集体意识,反讽和诙谐也内生于她的风格之中。曹斐的视角、观点的多元性、她立足于亲身体验发出的对于国际问题的持续批判和评价,都将她引向中西方艺术世界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她最新的作品立足于年轻一代的第一手经验,这代人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特定的策略来战胜或远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乃至充满间离感的当代城市社会。这些知识和经验赋予了曹斐的作品独特的质感,也使得曹斐成长为一位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艺术家,她参与了大中华地区、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的主要展览。经过对曹斐作品的讨论,CCAA的评委会成员全体一致评选她为年度最佳艺术家奖的获得者。

  近日,“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周雪松对CCAA“最佳艺术家奖”获得者曹斐进行了独家专访,以下为采访全录。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周雪松=Q)

  ▲环球贸易广场(ICC)-曹斐《乐旧·图新》

  Q:我看到,2006年,获得CCAA年轻艺术家奖时,组委会对你的的评语是“曹斐的作品,从流行文化中吸取意象并使其达到奇特而睿智的风格,从而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当代中国城市中年轻人的情绪和社会境遇。“ 2016年获得CCAA最佳艺术家奖时,组委会的评语是:”在过去两年间,曹斐创造了多元的影像作品,围绕自身的本土性展开多重叙事,这也使她的作品成为中国重要和必要的当代声音。这些作品探索了存在于被艺术家称为“魔都”居民中的集体意识,反讽和诙谐也内生于她的风格之中。曹斐的视角、观点的多元性、她立足于亲身体验发出的对于国际问题的持续批判和评价,都将她引向中西方艺术世界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十年来,从CCAA的角度来看,你的创作似乎越发成熟多元,反讽与批判也更强,虽然依旧主要立足于你所在的中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你所关注的问题与视野都有扩展。你如何看待十年前与十年后CCAA给你的不同评价?

  曹斐:看到CCAA 10年间对我的获奖评价到从“年轻人的情绪和社会境遇,奇特而睿智的风格”到“集体意识,反讽和诙谐,持续批判和评价”。看似视野的调度由南往北,从内至外,其实镜头没有变,只是在调试焦距,年轻时焦距很近,现在远一点,希望老一点时候推拉摇移更为自如。

  ▲锦绣香江:特地场域装置

  Q: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变化以及你个人生活轨迹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你创作的变化的?

  曹斐:10年,经历了很多,很浓缩,无论是结婚生子,还是创作上的起伏,外部世界的变幻兴衰,面对社会情景的转换影响,这些都自然融入我们每个个体的生活中,艺术家的工作是适时回应这些变化,有人回应历史,有人回应时代,有人回应自我内在。我个人觉得应该保持对周遭的敏感,低阈值,童趣,永远能有年轻时的那股劲头。

  Q:你的创作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流行文化的元素,以及年轻一代的第一手经验,这是你的个人兴趣,还是为了保持创作的统一性而为之,还是已经成为了你创作与观察的惯性?

  曹斐:“惯性”这东西是无法抛除的,不需要对“惯性”羞愧,如果自我忠于这个观察的fundamental。若成长于流行文化就很难抛弃它,就像成长于文革时期,成长于网络世代,成长于乡村,成长于单亲家庭,时代等各种因素形成个人的世界观或者“语言”。包围着人是有一个看不见的不断螺旋盘旋的场(能量场),场的盘旋过程,总会把很多自己持续关注的物质吸入中心,同时也把一些东西甩出去,形成一个慢性的吸收与排泄的过程。这也是讨论一个艺术家如何在长期工作下基于外部与自身的局限性下持续作出对外探索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说这个长期是10年,20年,30年,或者更长,如何在一定的“惯性”之下继续发酵,嫁接出一些“例外”,像水泥墙缝隙生出的小花。

  ▲伦巴之二:游牧 2015 单屏录像 14分16秒声音:Dickson Dee

  ▲《伦巴之二:游牧》剧照

  Q:“抵抗的力量”是你近年来提及越来越多的一个语汇,对你而言,抵抗的对象具体是指什么?资本主义商业模式?政治权力系统?主流文化?

  曹斐:“抵抗的力量”是评论家给予的。我从来没有抵抗什么,我认为我在试图拥抱。如果你很希冀得到拥抱,他却一直把你推开,那是失意,爱情如是,人生如是,世界如是。所以为什么我们还要含着泪奔跑。

  Q:虚拟角色扮演一直是你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正如你曾在媒体中所谈论的“‘虚拟世界'已经再无法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了。”而我们也恰恰看到你在MoMA PS1的展览中你和Notorious MSG小组合作现场表演。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是否将是你接下来的工作方向?

  曹斐:虚拟与现实不是对立的,也不是比较关系。他们在我这里是一致的,像香蕉和苹果,都是水果,我都爱吃。我并不认为一个科幻小说家他在描述不存在的世界与生活,恰恰有了这种转化,这样的辽阔,深邃,才有作为一个生活在此的作家、诗人、导演、艺术家在表达上的畅快淋漓。愉悦感很重要,无论精神上的和肉身上都如是,关键我们怎么主动找出创作和生命中的G点,来超脱我们日常之乏、肉身之重。

  关于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由乌利·希克先生于1998年创办,在中国北京和瑞士琉森常设办公机构及文献库,主席刘栗溧女士。作为中国历史最久的重要当代艺术学术奖项,CCAA一直努力保持“公平、独立、学术”的评选原则,鼓励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优异的中国艺术家及艺术评论人。

  CCAA于1998年首次颁发艺术家奖,此后每两年颁发一次,目前常设三个艺术家奖:最佳艺术家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杰出贡献奖。同时,还于2007年为鼓励独立而鲜明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设立了第一个评论家奖。CCAA作为中国艺术界的一项机构大奖,其获奖艺术家、评论家一直受到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当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半地下状态的时候,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就已经开始将中国当代艺术全面地推向国际,并持续在中国艺术家和国际艺术世界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CCAA的中外评委及提名人皆为全球顶级艺术机构的艺术总监或策划人,他们为CCAA的评选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评奖的同时,CCAA还不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为获奖者组织大型展览及出版物的发行。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强大的公共机构及学术机构将进一步成为平衡市场的核心力量,对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观众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来源:凤凰网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