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张伟,在偶然里面拾得一份悠然 | 藏拍•人物

  两只毛茸茸小猫,一壶烟雾氤氲的热茶,一室悠然与暖和。明媚的阳光从画室外斜斜照入,一大瓶花安安静静也热热闹闹地盛开着。点缀着几件动物小摆件,质朴纯真而不失深意,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却已是恰到好处。向来也是一间画室的布置最能体现画家的品味与格调。

  张伟亦如此。一个温和的人,言笑晏晏很是风趣,最喜欢说的却是“偶然”。常说无论自己做人还是画画,都不喜欢带有计划性。随感觉来,也难怪他的画给人一种慢悠悠的情调。但随着交流的深入,你会发现这温和的背后,藏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领悟,以朴实、轻松的画风在艺术征途中走出一份圆融。

张伟

  1964年生于广州,198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98-200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同等学历教师进修班,2002年至今任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作品被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历史博物馆、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广东画院美术馆、珠江美术馆、古元美术馆、景源美术馆收藏。

青春,不变与万变的主题

  青春,是张伟最喜欢表达的题材。

  翻开张伟的画册,可以感到一股青春之气迎面而来:一张张阳光而略带忧郁的脸孔,或微笑,或深思,这是他坚持了十多年对青春的描述。张伟早在求学时就经历了所谓“新生代”的艺术潮流,当时同龄艺术家尝试不再关注宏大的叙事题材。在经历了新时期各种艺术潮流的洗礼和思想挣扎后,张伟最终选择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富有青春气息的人物和场景,始终坚持保留一分内心的纯真和质朴。所以他乐此不疲地描绘青春,那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也反映着快速变化的社会。张伟笔下的年轻人,永远是简洁明快的背景,沐浴着平和的阳光,轻描淡写的神态中藏着各自内心的小情绪。也没有夸张、大尺度的变形,也许描绘他们的所思所想,只是传达于当下。

《集体记忆》

  其实张伟自己的青春有过波折。这位60后艺术家,自幼习画,再到美院附中、美院,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院派”。后短暂地在报社当过美编,是他一段很枯燥的记忆。那时候他常常想,还是画画更有意思。便寻思着重返美院。尽管他笑称自己不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但命运很快地眷顾他。当时美院附中正缺教师,张伟几乎是很容易地来到他朝思暮想的岗位,执教至今。“有意思”似乎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换言之,那些乏味、重复、千遍一律的事物,他选择敬而远之。好在他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有意思”的闪光点,在有意和无意中体会绘画带来的乐趣。

  张伟的青春题材很大一部分来自课堂。他早已厌倦了学院一板一眼的模特写生。也真是一次偶然——约好的模特并未前来,他灵机一动让同学们轮流上台当模特,也在一瞬间,他发现熟悉的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下,似乎更能触动创作激情。不再是冷冰冰地没有交流的描摹,而这一张张带有真情实感的面孔,流露着青春的朝气、迷惘和憧憬,因为朝夕相处过反而会带出更多的故事与趣味。他迷上了这样的创作方式。于是不再需要每次创作前先有一个大构想,再寻思着找合适的模特,再根据照片把画面逐步完善……一切都在与随机的不确定中打破原来乏味的创作模式。大多数时候仅凭一张照片太平面,无法提供给他更多的信息和故事。忠实于面对面的写生,可以让他与学生在愉快的聊天中慢慢了解对方,深入他们背后的想法,表现的形象更为鲜活,更为有趣。

  于是,我们看到了张伟在艺术上的成熟,不变的是他依旧拥有一颗青春的心,变的是他在艺术上的自我突破。

  《最后一课》因人数的增多而不断调整构图,由最初的一块画布最终变为三块拼接,同学们围着看,他们会提出各自的想法,相互友好的同学又总是希望能被画在一起,各种不确定因素恰恰是描绘的趣味所在。

  此后,一系列的学生写生肖像证明他把青春题材画活了,他还乐于在随机和不确定中挑战自我。如作品《最后一课》,张伟当时希望毕业季的最后把学生画进自己的画中。在完成最初几个学生的肖像后,其他同学纷纷踊跃着充当老师的模特,要求把全班都画进去。但随着人物不断增多,对张伟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因为每增加一个人物,原先构图的平衡感也随之变化,学生们对于自己在画中的位置又总有自己的想法,互不相让,这些无疑增加了许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可预知和随机性恰恰是张伟认为有趣的所在。他大胆地调整自己的画面,尺幅也一再拼接,最终把零散的人物在构图安排、色彩运用、用笔轻重等方面都发挥得恰到好处,个中的乐趣与成就感,不亚于一名音乐指挥家带领、协调各个声部演绎出一曲天籁。

随意,偶然与必然的选择

  张伟常说,无论生活还是创作,都喜欢随意而为,也从不喜欢去计划。写生题材也信手拈来,他就画身边的人、物、景,且从不厌倦,只在于有趣。不过,随意并不意味着随便。画面上,再率性奔放的笔触终归于深刻的感悟。生活中顺从偶然,让平凡的生活增添几分新鲜感。

  他确实也是如此身体力行。大学时代,张伟与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妻子何枫结伴前往西部写生。他们辗转了西安、甘南、青海湖等多地后,来到了高原的中转枢纽格尔木,本打算北上的他们碰巧没有等到开往敦煌的班车,眼前只见一架开往拉萨的大巴,于是他们干脆沿着青藏铁路往南驶进了高原深处;又有一次在德国,在打听了巴登巴登的森林美景后,也是突然决定前往。夜幕降临,当列车在穿越黑黝黝的森林时,恐惧感很快爬上了夫妻俩的心头……深夜、语言不通,空旷的车厢只剩他们两个人,一切恐怖片的元素都好像集中在一起,但那份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却带着深深的兴奋感,他们硬是在忐忑中走完了那趟旅程……

  所以张伟深爱旅途,每到一处地方,都习惯性地带上写生工具。相比肖像画,他的风景写生更像是一种自我放松,笔下的丛林、大海、小镇总是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几分慵懒又不失静谧。张伟总是把内心最阳光、温暖的一面进入到风景里,于是这些作品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惬意的季节。

《惬意的季节No.19》

《惬意的季节No.9》

  在一次偶然的下乡写生中,出于“减负”的目的,他尝试着选择更为轻便的水彩工具,习惯了油画厚画法的他很快迷上了水彩自由灵动,充满了不可预测带来的处处惊喜。驾驭色彩的碰撞让他的表达更为自由。也许是受妻子何枫水墨画的影响,他的水彩更倾向于水与彩的交融,调子还是一如既往的明快简洁,趣味横生。

生活,在微观中真知灼见

  自从尝试水彩写生,张伟对水彩的兴趣似乎一发不可收拾,日常中的一点一滴也能被他找到趣味所在。只要在家时,水彩本子几乎不离手,就地取材。“我经常画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它们陪伴我时间久了,就好像它们陪着我一起过日子,陪我一起经历我的每一天。”生活对张伟而言,就是把日常趣味,用带点幽默感的方式表现出来。常常是几件貌似再普通不过的物件组合在一起,就有着不一样的玩味。平凡的物件寄托着他对生活的那份宁静、乐观而积极的追求。

  当翻开张伟的水彩写生册子时,宛如一本当代的《长物志》,只不过是以图画的方式。迷你的画面尺寸,小物件也力求精简,风景被浓缩成窗外的一次俯瞰。《圆头与可可》,取自他家养的两只活泼的猫咪;《品》中的几件精致茶具……主人不在其间,却又明显带着主人的痕迹,那一种恬然、豁达让每一位都忍不住内心柔软。即使是平凡不过的小物在张伟笔下,似乎都有着开朗的小表情。

《圆头与可可》

《品》

  也许张伟的生活就是如此的纯粹,却带着深邃的哲思。以小见大,质朴中的深刻最是动人。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