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29 09:41
现在有些批评越来越给人疲软的感觉,既没有立场又没有硬度。炒冷饭就算了,关键炒的是馊饭,既不好吃,更没营养,吃进去还会得病。干脆,不少艺术家举办展览,都不想搞研讨会。研讨会成为表扬会,一个比一个夸张。策展人安排的研讨会,好多艺术家出于人情顾虑,不敢说出来,但内心的不满已翻腾倒海无数次,多数成为私底下的谈资。当然,也有有骨气的艺术家就会骂出来。说批评家的话,总是触摸不到艺术家的灵魂,导致艺术家创作很痛苦。这痛苦一方面自然是艺术家寻找艺术突破过程所带出来的,另一方面则是批评家的存在没能给艺术家创作多大启发导致的。今天,我们发现,批评家的批评往往滞后于艺术家的创作,是严重滞后。从而,加剧艺术家艺术前进路上的痛苦感。
作为批评家,其实也很矛盾,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需要真正的批评。一些好的批评家,立场坚守的同时,却不指名道姓地批评。而一旦给艺术家撰写作品评论的时候,则多少都会打折。拿的是艺术家给的润笔费,只说艺术家的缺点肯定不行,无论如何尽可能地寻找艺术家的优点来充实文章。这样一来,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水平高低在批评家的文字表述当中趋于扁平化,对于这种扁平化现象,令很多艺术家特别是令优秀的艺术家很不满。虽然私底下交流之间,批评家其实都知道哪个艺术家的作品好,哪个艺术家的作品不好,但批评家没有在公共场合上如研讨会、文章发表方面坚守泾渭分明的评判。以至于优秀的艺术家除了不得不在研讨会上愤慨几句之外,唯一能够保护自己的措施就是不和水平差的艺术家一起参展,所以有的策展人找到艺术家,他多半会问有哪些艺术家参展,如知道画得差的谁谁在其中,他就会找各种理由推辞参与。
确实,艺术家的这些心理,值得批评家反思。一个水平优秀的艺术家,被安排参与一个和自己作品水平相差太大的展览,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位优秀艺术家的不肯定。对于不肯定的展览,立场鲜明的艺术家也就不想参加。其实,这就如同一家公司一样,优秀的员工和偷懒的员工,做得多的员工和做得少的员工,公司领导层面没有采用赏罚分明的措施,就会让优秀的员工流失。对于优秀的员工来说,做好和不做好都没有区别,在他看来,就是一种不肯定。他作为一个上进的员工,不想随波逐流,而领导层面又没有相应的措施加以区别对待,就会让这样的员工很痛苦。唯一解救的办法就是离开这家公司。这样以来,想干事的员工越来越少,公司如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就会面临困境。这就是市场金融概念中说的“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反观艺术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之所以讨厌开这个研讨会开那个研讨会,原因就在这里。有的研讨会对于他的艺术创作来说,一点作用都没有。表面上的热闹,却掩盖不住研讨会存在的尴尬。研讨会的设置,从一开始就没有错,错的是部分批评家不争气,部分艺术家也不争气,双方丧失起码的学术操守,导致局面斯文扫地。
对如此现状怎么解决,笔者以为,以后艺术家开研讨会,首先自己站出来说,这次研讨会只想听批评的话让批评家不要顾及太多作为开场白。同样,艺术家邀请批评家撰写文章也是如此。如能每个艺术家都有这样的意识,也许尚能挽回批评的尊严。而批评家也需要敢说,有理有据地说,让百家实现争鸣的局面,这样的研讨会才是真正的批评。
总之,对于艺术家把批评的丧失完全归咎于批评家,其实是说不过去的。艺术家的心胸大度一点,能够接纳不同意见,让批评的风气兴盛起来,艺术家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于批评家来说,该有的学术立场须要坚持,不要因为买主的趣味改变自己的笔锋,从而也对得起批评家的身份。如此,真正批评的格局才会良性起来。
(作者为艺评人、策展人)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