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李奇安的绘画,是从传统中国画的意向形态中抽取而来,又与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作为湘北山区走出来的艺术家,李奇安从小就与大山大水为伴,因而他对于传统的山水文化情有独钟。同时,这也是李奇安的艺术作品常常能够剥离城市的喧嚣,不断接近于逍遥姿态的文化根源之一。事实上,在来北京之前,李奇安一直在围绕原始的大山之美进行创作,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绘画风格。可以说,如果不到北京发展,也许李奇安一辈子都会沉浸于“山中无甲子”( 明•吴承恩《西游记》)的自然状态,正所谓:身在何处心归何处,人在花果山,自然就容易陶醉在别有洞天之中。
李奇安来到北京发展,就是为了改变自己“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的局限。因为,艺术毕竟需要升华,需要不断地冲破思维的藩篱。因此,李奇安在湖南艺术界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出湖”,到北京来开拓眼界。
不过,尽管李奇安怀抱着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闯荡北京,但是心里仍然暗恋着“桃花园”,憧憬于“寒尽不知年” (明•吴承恩《西游记》)的文化逍遥。这就像他的绘画作品,虽然到了北京以后,他改变了过去千篇一律的山水题材,但那种古朴、超逸的境界犹在,只不过是变得有些抽象,更加耐人寻味了。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文化根性,只要根还在,无论走多久、走多远,总会有“嘶马出门思旧乡” (唐•李颀《送陈章甫》)的时候。对于李奇安来说,正是这种“温柔乡”构成了他的艺术创作之源,使他即便是跻身于熙来攘往的宋庄,也常常是不知有汉,遑论魏晋。《通州艺术家演义》连载之四十三
作者:杨卫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