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看见80》VOL.4 艺术家李可政:读者诞生,作者消失

据说,只有挑剔的人才喜欢这里的视频。

马列维奇在《非客观的世界》一书中写道“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李可政最新近的作品,进一步取消了之前的几何形体或者说将形进一步过渡到了幻觉空间,不同于斯泰拉著名的“同心方块”那种平行离散的平面形式,在李可政同样完全使用硬边直线构建的尺幅巨大的镜像图案中,通过对称或穿插式的条纹,色彩的渐变或反差,随着同心方块内向或外向的延伸,在边缘处形成平缓的曲线,并进而引申出视幻觉的空间,一种视觉的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感觉和精神性的空间。

——戴卓群

如何让读者诞生,作者消失,是我艺术创作的某个基点。

对话

李 可政

我是一个自信的厌世者,在我的艺术里,更多的是你在里面体验了什么,你便得到了什么,这是属于你的一种财产。

或者说我是一个很“任性”的创作者。我始终觉得,没有被消费被接受的东西它往往成为了这个时代前行的一块儿基石。我常常会想,这个时代究竟会留下什么东西?是文学是艺术?还是科学?慢慢地发现这个时代在前进中留下的是个体的灵魂。

我选择一种线性的方式创作,可能跟我的审美情趣、性格有关。我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同时,我对这种比较明朗的色彩有一种喜爱。

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用三角形创作等等?我可能会给你很多答案,但都不是我要给你的答案。在绘画里可能我们会使用很多元素来阐述你的想法,它里面包含了很多哲学、思辨的内容。实际上,简约的东西并不简单。对我个人来说,我的作品是用我的个人经验、个人趣味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

我经常去思考他者,他者究竟是谁的他者? 我更多的是愿意站在一个所谓“他者”的眼光里去审视,在他者的眼光里,到底谁是他者?是他者?还是我的他者?

所以很多问题,最后集中到创作中以后,就会慢慢地像一个在求索的答案,在这样的过程里,去感知所谓的理性和感性,可能会找到另外一种答案。

李可政

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工作于北京

展览

2017

《边镜——李可政个展》白盒子艺术馆(北京)

《自由场域》 北京798贵阳当代艺术展 (贵阳)

《出类——穿越焦虑的年代》白盒子艺术馆(北京)

2015

《形式的意味》凤凰艺都上海空间 (上海)

2014

《抽象艺术新一代》寺上美术馆 (北京)

《青年决定未来》香港K11艺术馆(香港,中国)

2013

《变异》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推荐展(上海)

2010

《时间的边界》李可政 尚一心 联展(798 北京)

2008

《种子》平遥国际摄影艺术节(平遥,中国)

2007

中德艺术家交流展,影像《三月的星期三》获一等奖(天津美院现代艺术学院美术馆,天津)

undefined

更多艺术视频,关注IYstudio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