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用影像讨论影像,以问题思考艺术 - 策展人江宏庆谈“影像沙龙”

undefined



1. 关于“思南影像沙龙”:

“沙龙”最早起源于法国的社交圈。它是一个相对于正式的宴会的一种延伸,形式上比较轻松活泼。后来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的艺术界内出现有沙龙展,是对抗官方展览的一种艺术形式,但事实上艺术史里很多重要的艺术发起都是来自于沙龙的形式,比如说我们很熟悉的印象派。

“思南影像沙龙”顾名思义是在上海思南公馆讨论影像艺术的一个活动。思南公馆是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留保护改造试点项目之一,是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市中心独立成片花园住宅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这个上海的“新名片”,饱含了浓重的人文历史底蕴,源远流长的建筑文化,见证了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汇。在老洋房里讨论新锐的当代艺术话题,这个本身就很有张力。我们用“沙龙”这个名字,其实是想让影像这种艺术能够更加轻松,更加趣味的方式来进行传播,当然这个影像沙龙还有比较特别的一点,就是话题性。

undefined

  • 荷兰一分钟影像基金会和新锐的热点话题:

荷兰一分钟影像基金会发起并邀请优秀的当代影像艺术家,每月针对欧洲最新锐的话题作艺术提问,用影像艺术的方式进行思考,并把这个问题发布到艺术群体招募作品,然后将作品合成一个主题系列:问题式的影像期刊。

“思南影像沙龙”是由荷兰一分钟影像基金会中国区策展人,艺术家江宏庆策划发起,由荷兰一分钟影像基金会、华师大设计学院、思南公馆、东方卫视共同主办的活动,根据这些问题邀请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艺术家:木巾、毛唯辛、刘广云、李消非、陈航峰、向利庆、吴鼎、孙晓宇、Harauld Sextus等嘉宾,来参与讨论当下的主题。因为这些主题提出的问题不只是欧美国家才存在。

  • 东方和西方的一问一答:

在这个社交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社会变迁之中,如果不去思考也必须面对。

“思南影像沙龙”就是直面问题的一种艺术谈话节目,每个参加主题的荷兰艺术家都会拿出自己的作品参与讨论,而上海的艺术家也会拿出自己作品来进行回应,形成对话。用影像的形式来讨论影像艺术,以问题的方式来思考艺术。问题式的谈话将会使节目变得更有意思。

通常的提问总是希望得出一个结果,但影像沙龙的讨论只是抛出问题,把社会现象的一些的问题挖掘出来,通过影像的方式切入,引发观众的思考。事实上,有时候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不断的提问其实在牵引着思考的维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考方式,也是整个影像沙龙的一个最核心的观念。

  • 江宏庆眼里的“合成自我”

6月29日周五晚上,在上海思南公馆开启的第一期沙龙,主题是“合成自我”,它来自于我们现代人对于生活中的自我认知的一个错位。

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的自我意识来自于物质身体,但在数字媒介中,我们的身份认知还可能来自于数字信息,或者说社交媒体上的另一个“我”,这个“我”可能拥有的是一个很漂亮的,用美颜的方式塑造出来的,每天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这是一个现象,年轻人普遍出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不像是古典时代的柏拉图或笛卡尔那样,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经典哲学的问题。而是数字时代如何定义自我,这么一个我们普遍能感知到的,虽然没有多么高深,但现实存在的,值得探究的问题。

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有一天我们上传记忆到云端成为可能的话,那我们的肉身的存在本身是不是一种负担?这些都是关于身份的或者自我意识的一个双重性。

undefined


“合成自我”主题的策展人Goys & Birl合成的短片中有一段采访人类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人工智能人索菲亚的视频,索菲亚谈对自己的存在的认知。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他们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她看起来像人类,但她又是身份认同与人类完全不同的一种存在。所以,这是一个时代才有的困境。

  • “思南影像沙龙”主题的社会价值

私密的技术”是9月21日沙龙的主题,这也是源自于现代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会抢走我们的工作,也许不只是抢走工作,还要奴役我们等等诸如此类的担忧。人类的社会伦理结构,以及家庭结构都因为科技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危机。

undefined


毕竟现代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不再像弗朗斯兰和卓别林的时代,在他们的想象中,科技和机器人是一个跟我们对立的存在。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生活在飞速地改变,机器或者是智能机器人它可能以纳米的尺度来进入到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意识也有可能会上传到技术所构建的云端。这种对于未来的思考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影像沙龙不仅仅讨论艺术话题,同时思考社会学意义的问题。

“改造自己成为别人”是11月23日的沙龙主题。策展艺术家Egill Sæbjörnsson来自冰岛,他希望每个参与的艺术家都把自己改造成其他的人。成为其他人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因为我们知道现代生活中,每个人在社交网络上都在打造自己,展示自己的精彩生活,希望所有的人都羡慕你,同时我们也在羡慕着比自己更强大的人,这个主题就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呼应。

undefined


“未知预言者”是7月20日的主题,策展人邀请所有参展的艺术家以一种预知未来的预言者身份,对自身或者人类的未来进行预测,他认为这些预言会像蝴蝶效应一样,致使我们所认知的未来崩塌,这个崩塌可以是一个想象,即崩塌的想象。

“摩登时代,成为第一”是10月19日的主题。成为第一,或者像安迪.沃霍尔说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世界名人”,这个说法导致了现在的真人秀心态,亦是这个网络时代的一种媒体现象。对很多人来说,只有把自己曝光于全世界,这个生命才有价值。我们变成了一种围观经济,变成了一种围观社交形态的社交网络。

8月31日主题“白日梦魇”邀请了菲律宾的数字电影之父Khavn,通过他来讨论一分钟这种形式,来做一分钟时长的悬疑片。用白天做的梦的形式,从神话角度,从心理学角度来描述我们的恐惧感。对于梦的描述是很多影像大师致力创作的作品,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本质的,非常具有超现实主义的一种描述方式。不单是像早期的《一条安德鲁狗》那样的大师之作,也有像希区柯克或更多的影像大师完成的创作主题。
  • 主题选择的其他思考

虽然每个月都有一个新的话题在欧洲发起,但“思南影像沙龙”选择主题的时候,秉承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主题需要反映我们近十年的新媒体在推动着人类生活的变化,包括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结构,以及人们伦理心态都在随之变化。这是有关现代人困境的一些提问,也是整体策划这种谈话节目的核心想法。

  • 影像艺术与公众的关系及价值

公众比较熟知的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越来越强大了,原来要用很专业的方式来拍,现在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去拍短视频并上传到网络。现在有很多短视频的网站和app,比如说像快手、抖音,都成为一些年轻人在快消文化的状态下面的新媒体现象,但这个新媒体现象更接近于真人秀,在秀自己的生活,秀自己的喜好,这是一个人人都能成为导演,人人都能成为影像表达者的时代。

影像艺术作为一类艺术形式,起源于二战以后的20世纪的60年代,最早由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发起的一个艺术形态,他提出我们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还用油画的方式来绘画,难道不能用二极管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吗?这就是当时这批影像艺术家所思考的媒介问题。

到了21世纪,我们每天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电视机,而是每个人都有可以表达自己的智能手机或者是平板电脑,时代又有了很多新的变化。

对于影像媒介使用者来说,本能对影像的艺术形式还有这个媒介的特点进行关注,这是影像艺术天然的一个优势:使用者对于媒介的敏感性。当然影像艺术有别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短视频和快消文化,像抖音或快手这些消费型的形式,影像艺术还是会去关注这个现象背后的意义,以及年轻人的看法和观点。

  • 江宏庆谈一分钟影像在中国的发展

艺术家江宏庆从2008年一分钟影像基金会来到上海的时候,开始担任这个项目的中国区策展人,这个青年艺术项目到今年为止已经十年了,9月将在上海中心37层的珐琅厅举办十周年回顾展。

undefined


至今,通过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和东方卫视艺术人文频道的合作,还有思南公馆以及社会各界,包括艺术界的人士的推广和帮助下,一分钟影像项目也逐渐被年轻人和年轻的艺术家群体所认知和接受了。这是非常好的时代,我们有便利的方式知道每个艺术所产生的问题和想法,并能很快地传播开来,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过去的十年弹指之间,而未来的十年观往知来,“影像沙龙”在这停不下的时代里,带着思考,暂且目注心凝。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