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时晓凡,用镜头诠释记忆和情感、个体与世界的先锋摄影师,首个获得摄影界“苏哈大师奖”的中国人;魏东,融汇东西、匠心独运,用全新艺术语言诠释古老文化的艺术家。两个看似风格截然不同的创作者,却都曾辗转于北京和纽约两地,亦都曾因作品中的“中国视角”而受到不同领域的争议与关注。
你不难发现他们共通的关注点:到底什么才是属于中国的视觉创作?
时晓凡,1975年生于天津。作为摄影艺术家的他工作与居住在北京与纽约之间。从1998年大学毕业,成为自由摄影师,时晓凡在广告摄影行业工作了十年。他带着中国红色印记的作品,以独特的色彩特征和视觉辨识度,在时尚与商业摄影中独领风骚。
时晓凡,BB05.JX61.07.03,2015
时晓凡,NQ05.MY51.02,2015
在摄影作品《玻璃箱里的陌生人》中,时晓凡拍摄了被困于玻璃箱的身穿Dior时装的模特。这部作品因为观念与色彩中浓郁的诗意,成为经典。
自此,他开始受邀与国际顶级时尚杂志《VOGUE》《Harper's BAZAAR》深度合作,成为站在时尚潮流之巅,备受瞩目的先锋摄影艺术家。
时晓凡,《玻璃箱里的陌生人》,2008
有人说,时装/艺术摄影向来是在欧美语境中发生的,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摄影师都多少需要得玩点“中国元素”,在时晓凡过往的作品中也能找到类似的印记。在干净的没有时空的画面中,弥漫着中国几代人集体回忆中隐秘不宣的伤,像是心里一个小小的刮痕。握着乒乓球拍的少年,唱K的宇航员,千篇一律的制服,漫山遍野的雏菊……似曾相识的画面总能引起人们的莫名伤感。
时晓凡,Shanghai Dreamers,2010
时晓凡,Revolution,2011
今天,时晓凡正通过更多形式创造着他自己的视觉文化,展示着他、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中国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我希望在我的作品中,一些似曾相识的符号会连同你的个人经验传达出一种声音,一种游离于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张力,一种徘徊在熟悉与陌生之间的视觉体验。”
魏东,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1968年生于中国内蒙古。魏东早期的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现主要创作布面油画。他曾获得大量国际性奖项及艺术赞助,其作品于世界各地广泛展出。
得益于早年中国画的学习,魏东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很深的造诣,曾以中国画表现传统之外的题材,在国内画坛崭露头角。
在2001年定居美国后,他更多地创作极具中国韵味的油画人物作品,并受到了西方艺术界的关注,多次被《纽约时报》艺评人所青睐。他把传统国画与现代油画相结合,营造了一种古今穿梭的抽离和怪诞之感。
魏东 Man in the Snow,2015
魏东,我的春装,布面油画,35.5cm×28cm,2015
在过去二十年里涌现的中国当代画家中,魏东无疑是最受争议也最受人瞩目的其中之一。评论家黄笃认为:
“魏东的艺术语言是独特和新颖的,具有超出常规的“荒诞”“幽默”和“戏虐性”。……他的艺术表现的‘媚俗’和‘俗艳’实质上在解构正统文化,与此同时也向传统美学观念挑战和颠覆。”
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可以看到魏东的创作
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之下,魏东以一种新的语言在异国找到了中国文化古老的初心。而即便在异国的艺术氛围中熏陶多年,他依旧坚持与西方古典保留一定的距离。从小耳濡目染的中国气质,近年来不断显现。
例如2016年,他曾为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绘制开篇6幅圆形画作;而在最新的展览《十字坡-魏东作品》中,他抛开了以往为人所熟悉的人物画题材,将视角再次转向他早年学习研究的中国古代绘画,用一个个时间节点来梳理中国历史处于大时代沧桑变易背景之下的文人情绪,并用现代手法来重新诠释的这些作品。
魏东,《寻松记-嘉定十年春三月》,布面丙烯,60×60cm,2017年
魏东,《寻树记-至正十三年二月初一》,布面丙烯,50×70.5cm,2018年
从中国到美国,再从纽约回到北京。两位艺术家是如何看待不同文化对自己创作的影响的?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视觉创作?或许,他们将会给出让我们倍感似曾相识又出乎意料的答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