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第一次伫立在戴卫的《李逵探母》画前,我就被画中母亲塑像的精神力量所震惊。——是历尽艰辛的儿子归来时火山喷发般的倾吐?——还是千言万语之后的沉默?总之,母亲以她博大深厚的爱接纳了儿子,并挺直着脊梁,用苍藤般的手扶起儿子。很明显,画家采用了中国戏剧中最具特色的亮相造型手法,在不足方丈的空间里,定格了一位老母与壮士,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重逢时感情对流奔泻的「瞬间」。在这一「瞬间」凝固时,所有的背景隐去了,聚光点落在母子俩挺立与伏跪的造型上。画家在精心渲染壮士鲜红的披衫,强健的肌体,浑身英雄气概;然而他却跪下了,去烘托老母脊梁挺直,脸平抬,辐射出母爱那感天化地的感召力。
戴卫刻意通过人物特具的文化符号来塑造母亲的伟大和内涵的丰富。他选择李逵而不是韩信、不是薛仁贵,独具匠心。在构成母与子的情感关系中,接纳一位功成名就的儿子不需要怜爱,抚慰,感召一位草莽英雄才更能体现母亲的力量和伟大。中国母亲以耐劳和无私着称于世。她无力给儿子造就舒适的物质世界和锦绣的前程,祗能倾其所爱去补偿,去支撑一席儿子能栖身的世界。因而中国的儿子们能够更多地享受母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母亲的劳累和奉献,更强烈的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于是,产生了报答。望子成龙是每一位母亲的心愿。成就一番事业,满足母亲的心愿,自然是每一位孝子的志向。于是,抚育——报答——奋斗,一条血缘贯穿起来,构成中国特有的文化情绪。在中国的大江小河里,布满了楚楚动人的「望娘滩」,老母唤儿的呼声具有超时空的穿透力,使每一位游离在外的「游子」都放不下对老母的牵挂,都忍不住回头凝望。《李逵探母》便是对这一凝重的文化情绪艺术化的定格。祗要你是一位中国儿子,伫立在这帧画前,就会追思历史,灵魂为之震慑,脚开始发抖,心已经跪下。难怪不得,《李逵探母》一落稿,便受到大师们的赞赏,各种文字的画刊也相继刊载,飘向海内外有华人居住的地方。
在我们心中,母亲是被神化了的。戴卫笔下的「李母」,苍老、孱弱,而内在精神却是矗立的。她的整个造型神似观世音,垂立、安宁、令人感动,满足了我们对于母亲的神化。的确,当我们第一次跨出家门告别母亲时也许都勃发过雄性的誓愿。然而在苍茫的宇宙面前,个人意志是那么的渺小与无力。弹指间春去冬来,小树已经成林,我们却彻悟了儿子寸草心,难报三春晖,祗有母亲依然以她那无须回报的情怀宽慰、勉励、爱抚着我们。因此,我们能不伏跪在母亲面前吗?
原文刊载《成都日报》一九九○年四月廿五日第四版
作者:陈伯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