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9-25 15:29
冯茹涵是一位活跃于国际上的90后新锐艺术家。1991年出生于成都。2014年取得纽约石溪大学获得文学荣誉学位,并于2017年获得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学位。现居住于成都。她的作品通过自身经历和回忆,探索当代中国家庭关系,婚姻以及女性社会角色,其作品同时反应了中美文化影响下的个人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转变。冯茹涵虽然毕业于版画专业,却不局限于传统版画技法:作为一位跨媒介艺术家,她将版画媒介的技法和概念应用到装置艺术中。她的作品还包含绘画,雕塑,艺术书籍及摄影。冯茹涵擅长将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元素和材料应用到创作中,作品在贴近观众的同时,又引发思考与反思。 她曾作为驻地艺术家参加美国麻萨诸塞州现代艺术博物馆(Mass MoCa)驻留项目,并入选芬兰Arteles Creative Center驻留项目,美国Lux Center for the Arts驻留项目,以及美国当代版画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Printmaking)驻留项目。
妈妈的信和我的回复,冯茹涵,综合材料,2017
西安,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为当代艺术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沃土。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家们也以各自独特艺术表达形式越过古老城墙为这座城市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古城新脉——城墙之外2018西安当代艺术展”作为西安有史以来参展阵容最国际化最强大的当代艺术大展,共展出93位艺术家300余件作品。这次展览创新地采用了“1+6+36”的全城联展模式,即:一个主题大展馆+六个联合平行馆+三十六个遍布全市的联合展点,致力于编制一张牵动西安全城的艺术经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串联起全市的文化艺术空间,让艺术的能量打通文化的血脉。大展已于2018年9月22日开幕,展览至11月30日。
此次在“古城新脉——城墙之外2018西安当代艺术展”中,冯茹涵展出了她2017年完成的作品“妈妈的信和我的回复”。这是由艺术家母亲写给她的信和她的回复叠加组合而成的一幅作品。作品宽2.2米,长5.7米,从3米高的背墙上垂落于地面,像纪念碑一样伫立于西安曲江书城的入口处,其体量着实抓人眼球,而作品背后的内涵则更为动人。
妈妈的信和我的回复,冯茹涵,综合材料,2017
艺术家母亲在信中除了表达了对她的不舍,还有分条列出的各种建议:不仅关于生活和学习,还有身体健康和爱情择偶。“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却更像是对儿童的过分担心和严格的教条(即便我当时已经22岁),压迫感也紧随其后。”冯茹涵如是说。因此她将其母亲的字体放大后用丝网印刷工艺印在同样放大了的田字格中。“我把她的建议印在了田字格里。就像儿时学写字一样,她是希望我去“临摹”,按照她的要求去执行的。” 然而她的回信却像孩子一样鬼画符,用彩色的油画棒在透明的巨大塑料纸上用英文写出了对母亲的建议的回应。其形式像是对于母亲权威的挑衅,充满了戏谑与叛逆。
妈的信和我的回复,冯茹涵,综合材料,2017
为什么用英文回应?冯茹涵说她在美国学习生活6年之后,对于其身份认同产生了很大疑惑:“感觉自己是夹缝中的人,无论与美国还是中国都有了一定的距离,而这种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作为90后的受不同文化影响的她与60后的传统母亲之间的交流也越发出现障碍: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产生了差异,比如婚姻和女性社会角色。这件作品第一次展出是在美国,通过运用中文和英文,冯茹涵刻意地为观众创造了一种交流障碍的不适感,目的是让只会中文或者英文的观众,只了解到部分信息。这种交流障碍—由语言沟通不畅和文化差异引起的不愉快也正是她在两个国家经常遇到的。
妈的信和我的回复,冯茹涵,综合材料,2017
冯茹涵说这个作品并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对母亲过分关心的抱怨。“如果我不在意的人,我又何必去劳神费力的去为我们的关系做一个作品呢?”对于冯茹涵而言,母亲的信只是一个创作的契机,也是一个深入探讨90后独生子女与其家庭关系的突破口。她曾做过一系列关于回忆和母女关系的作品:有的表达了她阴暗的回忆,有的关于母女关系的挣扎,但这些作品表达隐晦,无法诠释母女之间的亦敌亦友,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因此她把之前的纸质作品又打成了纸浆重新做成了这次的作品。一是希望能为过往的痛苦回忆画上一个句号,再者手工纸厚重而层层叠叠的质感,象征着过往记忆和经历的不断累积才促成了今天的思考。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