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之探索并梳理
韩宜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书画鉴藏导师研究班)
【摘要】:在学习中国古代书画的过程中,有大量和人物形象相关的画作,其中不乏帝王将相 后妃 乐伎 仕女 文人 婴戏以及释道等题材。因此,古代服饰的了解和学习便成为不可绕过的篇章。当然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仅通过一篇文章了解所有的古代服饰知识是不可能的。
笔者想通过此文,对晋 唐五代宋元的几幅作品中的人物服饰进行一个探索性的梳理,也是对过往学习中见到过的几幅人物画的回顾,借此对中国古代服饰有一个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古代书画 古代服饰 仕女 梳理
图一: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作者小传:顾恺之(346—407)【东晋】字长康,晋陵(今江苏无锡)人曾任通直散骑常侍,工诗善书精丹青,有才绝 画绝 痴绝之称。与陆探微,张僧繇,曹不兴被誉为“六朝四大家”又通画理,著《论画》一篇,对后人颇有启迪。顾恺之的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被定其名“高古游丝描”乃是密体一派。1《女史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晋代妇女;衣着明显特征为上小而下大,有交领上襦,而裙裳合一,裙外露部分已上及腰部,束腰较紧。头部多加假发,比例因之加大加重,有的两角余发下垂及耳。有关晋代妇女衣服问题,晋人.干宝《晋纪》中曾叙述到种种,相当重要:“泰始初,衣服上俭下丰。至元康(公元291—299年)末,妇女两当加乎交领之上。太康中,又以毡为帕头,及络带、袴口。”这种上短下长式样,《续汉书·五行志》以为在献帝时即以出现,“献帝时,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出土材料却难证实,只有《女史箴图》中一梳头宫女可以得其仿佛。(见图一)图中见簪金雀钗、上襦、长裙女婢和大袖长衣贵族妇女( 顾恺之《女史箴图》临镜化妆部分) 图中作二贵妇席地而坐,一握镜自照,一面对镜台,听宫女理发整容。本图中梳头宫女发式,于云髻峨峨后下垂一髾,称之为“长鬓”,在西汉墓壁画即经常出现过(见图二)。传世宋摹《烈女仁智图》中也反复出现。这种发式,惟楚俑和西汉彩俑为常见,东汉画迹中既已消失。至于前两鬓卷曲呈蝎子尾状,也早见于西汉画迹,南北朝重复出现,则见于名画家谢赫仿古,所以当时人评谢画时,有“直眉曲鬓,与世竞新”语。2试就两晋材料分析,则无此例可举。但北朝以来,敦煌壁画中妇女几乎无不双鬓卷曲作蝎子尾式,显明是受谢画影响才成一时之气。又妇女头上额间装饰,从西汉马王堆帛画上反映,也相当明确,除步摇外,另有首饰妆点,应即曹植《美女篇》中提到“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和“金爵(即雀)钗。这种钗在《女史箴图》中曾反复出现,此外画迹中从未发现,也可作为本图实仿古、拟古而成,非两晋制度所有的一个旁证。2
图二:(垂发式)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妇女和嘉峪关魏晋间墓彩绘画像砖妇女
图三: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
作者小传:周昉(公元8世纪—9世纪初)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生卒年不详。3出身于仕宦之家,先后官越州 宣州长史,工画人物 仕女 佛像 初学张萱 后则小异 加以写生变化,多写贵族妇女 容貌丰腴 衣着华丽,其绘扑蝶名播中外,画鞍马 鸟兽 草木 时人学之者甚多。传记见《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等书中。
《簪花仕女图》绢本设色(手卷)重彩,纵46厘米,横180厘米。此图是工笔重彩,描绘簪花仕女五人,执扇女侍一人,点缀在人物中间有小狗两只,白鹤一只,画左侧绘湖石、辛夷花树一株结束。仕女发式都梳作高耸云髻,蓬松博髻。前额发髻上簪步摇首饰花十一至六树不等,鬤、髻之间各簪牡丹、芍药、荷花、绣球等花,花时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间都贴金花子。着袒领唐服,下配石榴红色或晕颉团花长裙。
笔者写至此发觉写不下去,本来只是想就古代服饰的学习做一些梳理,选了几幅喜欢的作品,在读与此幅作品相关的一些书籍和著录中看到种种不同的信息和声音,愈发勾起想去深入探究此幅作品的企图心。由于时间仓促关系, 此番仅对服饰浅浅带过,择日专门有专著进一步论述。
《簪花仕女图》设色画贵族妇女四人,叉手执团扇等物的仕女二人。妇女形象都很丰肥。贵妇更为硕大,发髻特别高巍,上面又带着牡丹、荷花等不同季节的花朵。上衣有白色的、花的、衣袖宽大,几乎垂到地面。与唐人《执扇仕女图》卷等大致都差不多,拿《簪花仕女图》相比,则在妇女的装饰服饰方面,却有些不太一样,主要是他画发髻无比高巍,衣袖比较窄小。我们现在从文献材料中找到了证明,证明这是不同世不同习尚的反映。按《新唐书·五行志》二四:“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衿袖窄小”。下面又说到元和时则云:“时世宽装束”可见从盛唐末到中唐六十年之后,风尚大起变化了。
又考高髻戴花的习尚,也见于白居易诗中有句云:“时世高梳髻,风流淡作妆。戴花红石竹,披晕紫槟榔。”从实物,文献两方面来相互印证,笔者考证大约在盛唐末以前,妇女的衿袖都比较窄小,发髻一般都为“低鬓”、“重鬓”。到中晚唐以来,则衣袖渐变得特别宽大,更出现了高巍的发髻等等新发式,戴花亦成为一时的习尚啦。因此,从妇人的形象服饰来看,《簪花仕女图》应属于中晚唐时人的作品。
图四:五代 周文矩 《文苑图》
作者小传:周文矩 (917—975前后)五代南唐 健康句容(今江苏南京)人。后主李煜时任翰林侍诏。工画人物、冕服、车器、尤擅仕女,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画仿周昉,惟衣纹作战笔描,以此为别。小传见《圣朝名画评》米芾《画史》等书。3
《文苑图》绢本设色 纵37.4厘米 横58.5厘米 属一稿两图,人物衣纹所运“战笔描”图左有宋徽宗瘦金体题字:“韩滉文苑图,丁亥御札”,下书“天下一人”押,误定为唐代韩滉作。
周文矩传世作品有《重屏会棋图》《明皇会棋图》大多是流传有序的古摹本,对比《文苑图》画法上基本是一致的,如果不论今存两本的技法好坏而探讨其来历的话,应说是出于五代周文矩而非韩滉之笔。除了战笔描以外,还有在服饰上与唐制不和。考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志》卷二,其一:按幞头起于周武帝(六世纪中),盖取便于军容。至唐始有巾子,两带以系巾,两带垂以为饰。至僖宗(九世纪——唐末)时因伶以银线捻二带,帝曰“亦与我斫一军容头”之类是也。又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三,其二:幞头之制,本曰巾,古亦曰折,以三尺皂绢向后裹发。晋宋曰幕,后周武帝遂裁出四脚,名曰幞头,逐日就头裹之,又名折上巾。……自唐中叶以后,诸帝改制,其垂二脚,或园或阔,用丝弦为骨,稍翘翘矣。……唐末丧乱,自乾符后,宫娥宦官皆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用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不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因此,可以证明在韩滉生活时代(开元十一年——贞元三年,公元723—787年)幞头还不可能有折而向上的硬脚和用硬胎的帽围 像《文苑图》中画的那样。《文苑图》中有小椭圆形的硬脚,却正和周文矩《重拼会棋图》中诸王所载的相像。周文矩是五代时人,此图虽系画盛唐或晚唐时的诗人的故事,但在服装上面,因失考失据,以致画出了五代“二脚上翘”的幞头形式,那倒是可以理解的。4
图五:五代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
幞头、丝鞋、交领便服文臣和着轻纱特种巾子、交领便服帝王南唐李璟。看图中人着练鞋而不是乌皮六合靴,非晚唐南方习惯,常服着鞋而不穿靴,实流行于宋代。宋史志叙南方鞋子种类甚多,有芒鞋、苏州鞋、袁州竹鞋等名目。可知制鞋原料也是多种多样的。4
图六:宋 刘宗古 《瑶台步月图》
作者小传:刘宗古宣和画院画师,南渡后入职画院,活动于1119—1132年。1有《瑶台步月图》传世,记载渲染人物,不施背粉。原画藏于故宫博物院,宋人画册。
看过了唐人的“时世宽装束”再看宋人女子,虽没有簪花仕女的雍容华贵,设色浓艳,却是清新淡雅,别有韵味。此画中女子显明是属于贵族阶级,夏夜衣着薄质纱罗登露台玩月情形。发髻如玉兰花苞,如非宋代通行的“鱼骨冠”即罗帛丝质加蜡成形仿象真花的冠子。外衣褙子对襟,有二长条花边由领而下,多属截纱绣法,衣式如近代短大衣,叫作“旋袄”是由唐代上襦发展而成。两宋通行约三个世纪,到南宋则日益加长。两边开叉是为褙子,最常见的宋代妇女服饰,款式虽无大的不同,衣料上却有很多文章。宋代公私衣服用罗,诸路州多设织罗务,监督生产,罗的生产因之得到突出进展。宋代江宁府润州有织罗务,湖州有织绫务,生产量都极大。仅以北宋熙宁七年两浙一路上贡岁帛而言,就达九十八万匹(见《宋史·食货志》)。内中部分指一般绢帛,部分即指特种花纹精美绫罗花纱。
夏季则用纱,宋代相州的暗花牡丹花纱、绍兴的轻庸纱、谯郡的绉纱都极著名。特种花纱中还有“茸背”、“透背”种种色名。因过分劳民费工,某一时曾用法令禁止过,可知精美已超过一般应用需要。2
图七:《歌乐图》无款图中女子皆披褙子外衣,梳高髻,主题是歌乐比较笼统,应是从唐代优戏发展而来的宋代杂剧,至南宋,宋杂剧逐渐演化出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两大地方性戏曲。发展到今天的戏曲,青衣演员所穿的披也是两边开叉,根据演绎的人物不同或绣花或有不同颜色,往上追溯很像是宋代的褙子。
元代社会等级制度极严,反映到穿戴方面也用法律规定,区别限制格外苛细,不许随便。《元典章》卷五十八工部卷之一,就留下当时许多帝王口传圣旨,都是关于织造绸缎花纹禁令的。龙织五爪算犯罪。耶律楚材制定君臣之仪,设立“君臣礼”发展文人治国。刚正不阿,以为天下表率。元代王公贵族,平时衣着多金彩辉煌,红紫照眼。照法律,五品以上官都穿紫花罗。一般下级官吏和当差办事人,却只许穿着棕檀色或其他暗色衣服,一般平民奴婢自然就更加无从穿红着绿了。至于特殊情形下的婢仆,事在例外,但身份还是极低。妇女衣服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尊卑贵贱也区别显明,惟式样却差别不大。合领左祍为定格,通名为袍。男子公服俱右衽,戴舒脚幞头,下垂两带如匙头,向两旁分张,名“唐巾”2
图九:王绎倪瓒绘《杨竹西小像》头戴襦巾、着深衣、内衬裙、布履、即是明显元人风格。1
在学习古代书画初始期,首次写此梳理性的文章,难免会有些遗漏。但是在论文查阅资料过程中,即温故也知新,同时产生了颇多的好奇心,收获很多,首篇论文完成即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注释】1【中国书画鉴藏朱绍良导师研究班讲义】
2【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3【中国古代画家辞典】
4【古书画伪讹考辨】
【参考资料】
【中国书画鉴藏朱绍良导师研究班讲义】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中国古代画家辞典】
【古书画伪讹考辨】
【中国绘画全集】
【故宫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