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徐鑫桦:陶瓷多维表现的可能性

  国庆期间去三尚当代艺术馆看展,但看完后,最直观的感觉是“沉重”:不仅体量大,作品数量、类型和形式甚多,几乎所有作品都和陶瓷材料有关,但是面貌全新,艺术家以陶瓷材料为艺术基点发散至装置、摄影、影像、行为、绘画,互动艺术等。而且作品主题多偏哲理性思考:生死、存在、时间等。最终,直至走出展厅,阳光洒落时,方如释重负:“作为人,活着真好”。

  此展就是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徐鑫桦的最新大型个展“泥、火、手”。

开幕现场

  展厅入口处,知名艺术家梁绍基现场题写的展览名“泥、火、手”十分吸睛。其旁,就是分别播放“泥、火、手”的三个影像作品。此展中,这三个字是核心,亦是理解徐鑫桦整体艺术创作之题眼:泥位下、火在上、手居中,或可对应“天地人”,囊括宇宙万物,三元互动,变幻无穷机巧万千。

梁绍基为《泥、火、手——徐鑫桦个展》题字

《泥》、《火》、《手》视频 24inch液晶显示器

  先直入序厅,左手边是颇有调性的前言,灯光之下,只有简要一行字:此展献给我的爱女徐小野。“我不喜欢那种长篇大论的前言,简单一点比较好,而且这种也有真情实感,我觉得挺好。”身材高大的徐鑫桦笑着解释。

  在序厅中,一件五十折檀皮宣纸册页切割着空间,这是徐鑫桦绘制的展览总图,其中囊括的是艺术家对整个展览的主题规划、作品分布等信息。通过细读展览总图我们得知,在近一千平方的展厅中,四个角由四件体量较大的作品占据,在中厅数件体量较小的作品在中厅将其串联,外加一个文献厅,使得展览的结构显得较为清晰。

展览总图  尺寸:50折(100页),8.5cm ✖18 cm  材质: 檀皮宣纸册页

  《生活博物馆》第一件体量较大的作品,是他费时一年创作的,这件作品的展示形式多样,除作品的陶瓷主体,还有摄影、视频、草图文献等。

《生活博物馆》主体,瓷

《生活博物馆》 摄影,艺术微喷

《生活博物馆》 影像

  从2015年始,徐鑫桦以一年为单位,将生活日常餐饮中“吃不完”的食材(包括不同的蔬菜、水果、肉类,还有部分的鲜花)沉浸在瓷质泥浆之中。利用相机记录其变质、腐烂、生长的全部过程,最后将瓷泥入窑高温烧制,保留了物体的形与色。(植物的草木灰是一种古代釉药的主要来源)“其实生活中,有些水果我都不知道它的名字,但通过这种方式我把它‘留下',这对我而言有一定的纪念意义。”作品中虽没有“人”,展现的却是以“徐鑫桦”为中心的生活痕迹,也是一种艺术家对时间、生活的切片。而之所以设定“一年”期限,是因为“植物在土里的生长周期往往是一年,经历春夏秋冬,植物与大地的关系紧密,也有生命感、仪式感。”这些东西均非特意买来,“概念上讲,它们都是生活中吃不完的、多出来的剩余物,最后会变成垃圾,我却把它们做成艺术品。”

  将要离开《生活博物馆》的区域时,意外瞥见一件摄影作品上,一颗嫩芽在一片衰变中重生。“这是一个意外之喜,却为这件作品带来了更有深意的未来。”

《九曲黄河万里沙》项目

《九曲黄河万里沙——天、地、裂、链》 材质:黄河土、瓷质链条

  《九曲黄河万里沙》项目是本次展览的第二件体量较大的作品,它由黄河土、瓷质链条、摄影、艺术微喷构成。《九曲黄河万里沙——天地裂链》灯光之下,竟具某种神秘仪式之感。艺术家将位于壶口瀑布的黄河水中蒸馏出来的泥沙,搬运至工作室,将其搁置在一块钢制平台之上,任其接受来自太阳的能量开裂、雨水的滴打。“天与地之间”又用瓷质链条将其拉扯。“做这个作品时会每天看天气预报,面对黄土背朝天”。“‘关心天气'这件事很有趣,有次下暴雨,我保留了很多雨滴的痕迹”。艺术家意识到:阳光与雨水都是天与地的对话”,作品与“天”发生了关系。

《九曲黄河万里沙——几》 材质:摄影、油画布艺术喷绘  尺寸:240cm✖180cm 创作年代:2018

  其旁,是油画布艺术喷绘的摄影作品,《九曲黄河万里沙——几》,艺术家将在黄河边徒步期间拍摄的微观特写照片进行组装,形成一个宏观整体,在整体中又有黄河流域状的“几”字若隐若现。“我拍了4000张左右。过程目的性较明确,其实就是给自己定规则,不管是车印还是脚印,包括摩崖石刻,实际上,都不完全是大地的肌理,更是人在大地上不断新增、消减的痕迹。”

《九曲黄河万里沙——河火》 材质:摄影、艺术微喷 尺寸:尺寸可变 年代:2018

  《九曲黄河万里沙——河火》是该项目的最后一件作品。艺术家利用酒、油等易燃物在黄河水燃起了火,夹杂泥沙的黄河滚滚向下,烈火熊熊向上。

  在中厅中,起到串联作用的作品分别是: 《万岁不败》、《一把榔头》、《咬的历史——智慧之齿》、《通天塔的碎石》、《咬的历史——十法界》。

万岁不败 材料:汉代青砖 创作年代:2018

  《万岁不败》,艺术家在一块印有“万岁不败”的汉代青砖上,刻下“20180426”的字样。“‘万岁不败'古人追求的永恒,我在上面刻的是随意挑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片段,但两者都是永恒。”

《一把榔头》 材料:砖粉、石蜡、拍立得照片 尺寸:36 cm✖7cm✖2cm,三寸拍立得照片 创作年代:2018

  《一把榔头》,艺术家用一把普通的铁质榔头将一块从拆迁现场拾得的砖块砸成粉末状,再利用翻模工艺,将砖粉制作成榔头。“有趣的是,这个铁质榔头做完之后就找不到了,我觉得这挺好。”他将该作品划定为博士阶段的第一件小品,“它最大的意义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惕与提醒。”

《咬的历史——智慧之齿》 材质:艺术家智齿、镀金钢板、纯银、画框

  《咬的历史——智慧之齿》,艺术家用自己的一颗智齿打磨一块镀金钢板,最终,智齿磨掉一半,钢板留下痕迹。

《咬的历史——十法界》 材质:瓷、细钢绳 创作年代:2014

  《咬的历史——十法界》,艺术家将带有牙印的瓷土串联,形成一百零八颗的念珠。

《通天塔的碎石》 材料:来自朝鲜半岛三八线的小石块、瓷、麻绳、摄影、带有文字的明信片 尺寸可变 年代:2018

《通天塔的碎石》 材料:来自朝鲜半岛三八线的小石块、瓷、麻绳、摄影、带有文字的明信片

  《通天塔的碎石》,这件作品是此次展览的最新作品,就在今年的暑期,艺术家去了朝鲜半岛的DMZ与JSA(俗称三八线)。在两国交界处,艺术家拾得数块小石头。在展厅中,艺术家利用麻绳这些小石头以结绳记事的方式捆扎,又以星座布列的方式展示,给人以一种难言的人类命运的深思。

《复源》 材料:瓷、摄影、硫酸纸打印,声音(本次未展出) 创作年代:2014

  《复源》堪称本场展览的“网红”,也是第三件大体量作品。艺术家将早年的瓷质《捆绑研究系列》作品摧毁,利用机器研磨至盐巴颗粒大小,最后,将其规整的铺撒在展厅。“我长期做陶瓷,这件作品来自我对自己的提问:一件陶瓷作品的完成对艺术来讲到底是生还是死?陶瓷是遗憾的艺术,有个明显特点:一旦烧成就不再变化、生成,所以这件作品让我非常明确地体悟到生死之间的转化。也与老子所说的“方死方生、方死方生”异曲同工”

《关于下雨的第六次描述》    材料:瓷、三屏影像、蜡、草图、地质文献 尺寸:3✖200 inch投影(尺寸可变) 创作年代:2016-2018

《关于下雨的第六次描述》  材料:瓷、草图、地质文献

  展厅深处,是高潮,也是最后一件大体量作品——《关于下雨的第六次描述》三屏影像作品。艺术家手工制作瓷质佛手、胚胎、人手、骨骼、龟壳、古建构件、灯泡、羽毛、画框等九种物品。利用升格拍摄其从高处自由落体、摔碎的整个过程。制作成三屏视屏,同时将部分碎片利用石蜡封存,制作成一块“碑”。“我去过汶川地震现场,能体会人的卑微,但人,是渴望留下自己的生命印迹。从地质学角度来讲,整个地球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都是自然原因。现在人的活动使整个生物灭绝速度提高了1000倍,也有科学家指出,当下则进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是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艺术家用影像的方式呈现了一些深思,开展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作品名字有些浪漫,我特意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置换成第六次下雨,事实上,每次的生物大灭绝之后,地球都会迎来生物大爆发。这件作品我构思的比较早,但是一直没有最终定稿,但在我女儿的出生之后,一切都变得清晰了。宝宝睡觉都比较早,我就一人在屋顶看星星,思虑起生命的奇妙和人类的集体命运。地球不需要人的保护,人需要自保才对。”

《捆绑研究——原罪》 材料:瓷、钢板 尺寸:500cm✖200cm 创作年代:2013

《捆绑研究——浮世》 材料:瓷、钢板 尺寸:60cm✖45cm 创作年代:2013

文献 材料:香樟木册页,32cm✖16cm,手工宣纸艺术微喷

  在文献厅中,艺术家的艺术理念与创作脉络进一步的清晰,除了有长达五米的早年作品《捆绑研究——原罪》、记录之前三次个展的代表作的册页、更有《关于下雨的第六次描述》、《通天塔的碎石》大量文献、草图、实物等。 “人与神的唯一差别就是人终将一死。但只要活着,肯定要通过很多方式体验自己的存在”。2008年,他亲眼看到学习、生活了四年的校园因搬迁被整体爆破的一瞬间。“那一刻,我强烈的自我意识觉醒了,我真正感受到‘此时此地'的思维方式的力量。”对他而言,创作更像一个救赎的思考过程,是试图通过材料对社会存在方式的深度思考。

  自从2002年学习陶瓷艺术以来,徐鑫桦已经取得了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学历。学院系统下的训练使得艺术家的创作在一开始就没有丝毫束缚,在专业知识累积的过程中,他内心始终有种发自内在的不满足情绪。现成的答案累积越多,不满足情绪越是强大,这种痛苦的反叛情绪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动力。

展览场景

  在文献册页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具备中国传统的沉静典雅、平淡含蓄的美学特征。同时又对陶瓷的既定艺术语言表现出极大的挑战欲,一是挑战材料的表现极限;二是将目光投向传统与当代的夹缝之中。徐鑫桦擅长在艺术上做减法,使之纯化:在一件作品上说的话越少,那句话越明确响亮。“我努力使自己回归到原始人对材料那样不带任何偏见、不带任何知识枷锁,再一次用像用婴儿一样的眼睛看待外界。”

  徐鑫桦,浙江台州人,2006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1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7 年至今(2018)攻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

注:文中图片源自“徐鑫桦工作室”公共号,特表感谢。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