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不同·2018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器物篇”分策展人: 张伟
2018年11月23日,“不同·2018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在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开幕,本届双年展主题为“不同”,由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担任总策展人,是继2011年的“开悟”,到2013年“延伸”,再到2015年的“新态”之后,对中国当代雕塑最新面貌和创作状态的细分和深究。
展览分为“器物”、“具象”、“材料”、“户外”、“科技”5个板块,展出作品共250件,均为2015年以来的新作,其中“器物”板块由策展人张伟策划。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张伟表示,这个部分名为“器物篇”,总策展人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也是许多人关注的新话题。因为它事关中国本土或曰传统艺术造型的当代转换,也关系到“雕塑”概念的拓展与雕塑体系的重新界定。这是近年来艺术教学和创作的热点,许多学者和艺术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确实到了学术界认真梳理并正式展示的时候了!
十年前,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率先成立了第一个中国传统造型研究工作室。作为领衔教员,张伟负责搭建这个方向的教学体系,其中的核心课程就是《器物造型》。因而有幸被选为本篇章的策展人。对于非理论出身的他和这个新研究方向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研讨和学习机会。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展示的40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张伟经过反复纠结后精心挑选出来的,因为“器物”作为学术概念尚不明晰,这里的艺术家都不是以此为创作目的的,但它们呈现出我认为相近的气质与面貌。藉此,他想说明器物是什么、器物还可以是什么、作为雕塑的器物又会是什么。
雅昌艺术网: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为“不同”,又在大同举办,非常有意思,关于主题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伟:“不同”一直是常态,艺术本身就是往不同的方向生长的,大家的关注点不同,生长背景不同,地域不同,使用技法、材料不同,自己的触痛点也不同,所以说这是艺术的正常现象,但是明确提出“不同”,针对的是,前些年雕塑领域基础教学这种肖像、写生、人体,大家趋同的现象,近些年大家的理念才开始更自由一些,所以我觉得总策展人提出的主题以及分策展方向,代表了一些现象的末端。
隋建国《衣钵》10×6×12cm 玉 2018
蔡志松《云舟》197×147.5×106cm 合金铸造 内侧贴金 树脂浇铸 2014
张伟《五供》传统彩塑 50×50×110cm五件 红泥贴金彩绘 2018
周雷《埃及坐像》60X40X40cm陶2018
周雷《物系列》60X40X40cm木雕2018
霍波洋《酒家-3》120x40x40cm黄铜2017
景晓雷 风物系列《见岳》200x50x30cm树脂 2016
李东《门》系列NO.3 636X540X245cm废旧钢铁2017
雅昌艺术网:具体到“器物”板块,是中国雕塑提出的新概念,我们该怎样来理解这一概念?
张伟:“器物”篇是总策展人提出的一个新方向,也确实是这些年,尤其是美术学院教学中的一个新方向,十年前中央美院雕塑系率先成立了以中国传统造型为研究方向的,有建制的专业工作室,我有幸作为领衔的教员,负责工作室教学大纲和课程的搭建,当时基于中国传统造型的所有东西,确定最核心课程就是器物造型,因为中国传统的,所有我们现在叫做雕塑的东西,在之前都不算雕塑,也就是说延伸到传统看,它核心的观察和思考,是以“器物”为基准点和出发点的,比如放在博物馆当雕塑看的东西,都是各种各样的器,今天来看,器物造型某种意义上是雕塑的一个方向,但在传统概念中,它的关系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器物的范畴会更大,包含了现在的雕塑认识和观察。
郑天则《甦》80x700X50cm木2018
郅敏《七星》400x60x350cm陶瓷、金属2017
鲍海宁《物之存在》125X120X40cm铸铜2018
戴耘《请我坐》70x76x70cm红砖、水泥、钢筋2016
方剑《节气系列》阴沉木、大漆、银箔、瓦灰、雨花石2018。
傅中望《楔子2#》60X 68 X71cm木2017
雅昌艺术网:具体到展览,您的策划思路和理念是什么?
张伟:“器物”篇的策划挺难的,因为概念和专业人员的概念还不清晰,我在选择作品和艺术家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器物”的概念去选择,而是收集与这个方向有关的,有这方面思考的和苗头的作品,把基点放低,比如“器”有形而下和形而上之分,有功能性、功用性,有日常用品,也有没有用的,我只看它有没有识别性,希望这个板块拿出来后,老百姓也能看得懂,一张椅子就是椅子,这是一件沙发,一辆自行车,一盆花等等,是一些似曾相识的生活中都能见到的东西,但是当你走进再去细细观察的时候,又不是一张椅子和一台电视机,会有一种更深的思考和启发在里面,然后回归到传统的认识中,这时候所谓的形而上的东西就会潜移默化的会体现出来。
韩瀚《无罪》92x95x200cm樟木_光敏树脂_硝基漆2018
李展《壇》石膏85_90_85cm2018
林文《容器》60cm铁板2018
孟胡蝶《外婆家》250x150x300cm竹木2018
乔加《蛋壳竖纹双扇屏风》157X150X2.5CM木、大漆2015
邱加《000》112X92x58cm综合材料2017
上官逢平《几净窗明》180x150x45cm综合材料2018
沈泳岌《时代斗士》60cm_100cm_110cm银、铜、钢、木_2018
沈泳岌《西湖印象》40cm_15cm_60cm银、铜、钢2018
雅昌艺术网:艺术家的构成是怎样的?
张伟:艺术家的年龄层跨度非常大,有特别成名的艺术家,像隋建国、傅中望等,也有特别年轻的在校生,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器物”的头绪,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相信未来这一类型的作品会越来越多。
雅昌艺术网: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在教学和理论准方方面是怎样的?
张伟:虽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从事这一方向的艺术家开始越来越多,相信理论也会很快跟上的,我们是做实践的,我也一直在读古人的书籍和理论,同时也实地考察实物,西方雕塑的结构和哲学思想,其实在中国传统中都能找到,我们的很多理解和解读可能一开始感觉会姿态更低,但是对中间层面的逻辑关系是一种能够直接穿越的,通向更高,将来这个体系和这个概念,我相信会扩大到超越雕塑的层面,前言的题目我引用了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的一句话“天下为器而已矣。”
谭涛《象外系列》45X15X30cm汉白玉2017
汪旺《300万次的海拨》50x50cm银2018
王洪博《原物系列》400x450X280cm金属、木2018
王雪蕾《永字八法二三四五》85X35cm白玉2018
雅昌艺术网:具体到您主持的教学层面,能否谈谈?
张伟:中国传统雕塑造型研究——这是一个方向明确的专业工作室,虽然这个方向相关的课程从前一直都有,但是这个方向的有明确建制的工作室在国内还是第一个。学生从基础部上来,三年级开始进入工作室学习。刚开始我也没有信心,因为没有什么成果可参考,但也没有什么约束,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做。
六工作室培养的学生,首先以培养高素质艺术家为前提,又具备有一定专门的传统工艺技能和对传统艺术造型方面有专业分析能力的人,对学生创造力的要求是第一位的,其区别于文博系统的“学究”和工美系统的“学徒”,他们毕业后的最大任务是要用民族风格鲜明的创作和社会实践来引起世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认知和热爱,以重新找到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审美的教育传承之路。
林岗《礼乐》不锈钢 290×40×80cm 2018
王礼军《水平》尺寸不定
杨靖《旋纹孔型器》8.5×4.5×8.5cm 玉 2018
张有魁《收藏》局部综合材料
李鸿韦《悬》尺寸可变
在课程结构方面,工作室必修课程的重点是泥塑造型基础、传统工艺材料基础和创作实践这三个部分,它们作为纵向结构由浅入深地贯穿整个三年的教学。而支撑这三个部分的具体教学内容是线造型、物造型和人造型,它们作为横向结构由表及里地展开具体教学研究方向,所有具体课程均应系统地分布其中。
这个课程结构是2009年到2011年前三年的,线造型有衣纹挂布、浮雕构图、线描造型课,到现在还在保留,物造型有器物造型、泥塑纹样造型训练、园林建筑,然后是头胸像、人体,这一块所有美术学院最基本的课程,就是以人体课为主,这是一个主干课程。有两块是我在初期认为是比较重视的,其中包括八周课传统材料和工艺技法研究这个单元也就是我们今天展览的传统彩塑,这个课从一开始就是由秦华勤老师和杨靖老师共同担当。三年下来,线造型的贯彻还比较明确,但到底是物造型、人造型,这两块的概念总是模糊,不知道哪个更重要,课程的节奏显得有一点松散。
徐晓楠《合》石30X14X17CM 2018
许正龙《凳之根》《刨锯》高120cm、66x33x16cm木、铁2017
薛中《构》180x120x90cm竹2018
杨东鹰《昆仑》亚克力木245X50X170cm 2017
于洋《无题》木、钢筋、沙子240x240x15cm2018
中央美院以往的课程主要以“人体”为主干,这是一个比较窄的概念,传统雕塑系统要有更大的一个主干课程。我一直很重视考察课,但之前学校一共只两次安排很有限。2012年恰逢雕塑系整体结构调整,二年级下半学期归工作室管,尤其是艺术考察课程归到工作室管,我意识到可以把艺术考察作为主干课程来上了,除了四周的春季考察外,决定再增加两周的秋季考察,这样考察课程要用三年完成,三年中共六个学期,每一个学期都要出去一次,我归纳了三条长线和三条短线,把全国所有跟雕塑相关的地方全部走一遍。课程名称叫“行万里路,读万样物”,我算了一下基本覆盖80%的中国古代雕塑相关造型遗存,课表总共是640课时,但实际加上休息日至少达到900课时以上,占到工作室课时总量的三分之一。这种密集的阅读——考察包车路途总和超过15000公里、实地考察点逾200处,是给工作室学生的基本入门量。三年六次的考察学生只要能坚持下来,一定可以对传统造型语言形成一个横向有比较,纵向有先后的大框架,就如同带领学生翻阅了一部由实物组成的《中国古典器物雕塑造型史》。也只有通过这个阅读量,才能摆脱之前的概念影响,才能改变思维进入传统造型的语境,才能懂得匠心,才能在校内开展的其它配套课程上做到心里踏实手里勤快。
我们的课不再是设立一个固定的模特,头像不再是写生头像,而是自塑像,不再用模特,我们也取消掉了临摹,我认为临摹概念跟之前的写生系统一样,即使临摹传统造像照样还是写生,没有起到跟传统本身作品被做出来时的那个工艺对接。为什么线造型很重要,因为很多传统匠做系统的来源是线稿和粉本。另外我们增加了书法课,它更是所有传统工艺的基础。
张国梁《福牛》50X60X20cm铸铜 2018
张湘溪《五星级酒店厨房》50X40X30cm综合艺术2017
吕相勃《荒诞剧场》600×300×250cm综合材料2018
宋赫《造化鲲鹏》120X120X340cm合金铸铁2016
雅昌艺术网:“器物”的概念非常广泛,在这个概念下面相关的都是可以纳入进来。
张伟:是的,古建、绘画、壁画、园林等等都可以包含进来。
雅昌艺术网:关于“器物”雕塑未来的发展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伟:从五四以来,当我们将西方的艺术体系引入到国内之后,在这里并不是说这种引进是不对的,我们对自身的思考进行了两次分割,第一次是传统匠作系统和高等美术教育切割,匠作系统不纳入到一个高级层面来看;第二次把我们工艺美术从纯艺术中分离出来,造成现在不光在认识上有误区,人才和传承上也出现断层,关于对未来的创想,我们不能先入为主的把一些纯艺术或者西方的艺术放在更高的位置来看,而是要综合看待问题,将来要把传统看做一个大学科,而不是一个小的学术研究点,这个大学科可能包括了所有古代传统中的,比如匠作系统,师徒传承,手工艺者,国画系统和音乐、诗歌等等,将这些放置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的学科来进行建设,这样我们工作室的课程反而能够缩减和精确,要不然我的学生要涉猎的就太多了,现在的课程是需要更多的拆分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