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01-14 20:45
今年12月,龙湾区城中村改造中被迁异地保护的一座清中期35吨老门台在瑶溪街道钟秀园“安家”,得以保存并焕发新生命的古建筑将被建成共享书屋,供市民免费共享书香。据悉,乔迁新居的老门台在钟秀园共有五座,目前已经安置完毕的有三座。不久后,园内“串点成线”形成一道古建筑群落人文景观。
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建筑,龙湾区素来不遗余力。今年,龙湾区在我市城中村改造中,对文物和历史建筑采取“就地保护、迁移保护、拆取构件保护”等分类处置方式,最大限度保全了区域内历史建筑等“老古董”。7月中旬,在龙湾区永中街道双河村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一座重约23吨的老门台被挂上文保“免死金牌”。在起吊迁移之前,操作工人耗费了10天时间,用钢材进行“打包”固定,并在文保专家的指导下,用吊车、叉车以每分钟平均3米速度向前“行走”,整体迁移花了5个多小时,才将老门台移至1公里以外的南洋公园内。据了解,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龙湾区已有十几座类似的老门台被搬迁至区内各大城市公园内安家。
龙湾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陈佐介绍,目前正在市委党校东侧的校东公园打造龙湾门台公园,希望能更好地保护古建筑。
2017年8月,在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城中村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将根据专家调查评估意见,由属地政府确定对辖区内古建筑具体保护方案。龙湾区召集各相关部门,由区文广新局牵头成立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协调小组,制定了一套保护原则。经十数次现场走访、评估论证,确定了对拆迁范围内古建筑的“分类处置”方法。
“老门台和古建筑整体迁移安置完工后,将引入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文化驿站,开辟文化艺术展览区域等,逐渐形成个性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的新业态,把文物保护嫁接到文化产业中去,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龙湾区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龙湾区将以“文物+文创”“文物+旅游”“文物+教育”等多种模式将历史遗迹加以“活”用,“变身”罗峰书院、文化驿站、文化展示厅、非遗传承工作室等,开展沙龙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让这些古建筑重新“活”起来。刘伟 苏巧将 文/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