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从“五十而知天命”到“明生死之理”

  我们说到“天命”是夏商周到春秋时期一个很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命运”的观点。我们也知道孔子经常谈到“天命”问题,从“不知命”到“知命”,说明一个人的觉悟上升到了非常高的地步。所以“知命”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终应该做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孔子集语》中记录了孔子的话:“古圣人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

  大概就是说:古代的贤人君子非常博学而又极其智慧,但是生不逢时的很多啊,哪仅仅只有我孔丘怀才不遇不能把我伟大的抱负付诸实践呢?有些人他可能因为才华问题,或贤或不肖;有些人作为或不作为是时机未到,你在正确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错误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那你都做不到自己的事情。所以“遇不遇者,时也”就是时机、机遇没有掌握好,是时机问题。“死生者,命也”,是死是活都是一个命定般的东西,而不是完全能够由自己左右。

  可以说,从哲理上来说,“天命”属于天意,同时对人生的轨迹实践而言,又是属于人的命运。所以“天”和“命”是一致的。那就是人必须尊天、敬人,然后坚定地去做自己的事情。

  孔子进一步在若干地方谈到了关于“天命”的问题,最著名的就在于《论语》当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孔子认为我十五岁的时候,有志于做很大的学问。孔子从很小就开始读书,并不是说从十五岁才开始读书,只不过是古人从十五岁就算进大学了。读了整整十五年,终于修成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不是说大小伙子已经是身高一米八、一米九能立了,不是。是说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宇宙观已经完全独立,自立了。他不依从于任何他人可以左右。但是您是儒家,您立起来了,您还经过与道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百家争鸣。到四十岁,您经过了若干的考验,你不再困惑了,明白了各种事情,而不会觉得疑惑越来越多,相反,你心地澄明,坚定无比。注意,五十岁的时候,您终于明白知悉“天命”,等一会儿我们再来解释这一句。“六十而耳顺”,就是说我听到的我都能辨别正确、是非、错误,能够清晰地明白他们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舍,能够明白贯通了。到了七十岁,我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事,已经学会了保持在规律以内,不会超出规范和法度了。

  三十、四十、六十、七十都比较好解释,唯独“五十而知天命”,众说纷纭。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孔子“五十知天命”,起码有这么三、四层意思在里面。

  第一层,五十岁终于明白天道运行的规律,那就是天地永恒、人生短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不是水流,说的是生命的时光在流失。黑格尔说:“巍巍青山永恒,而人生非常短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看到那座山,我们今天还能看见,而辛弃疾已经作古。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还巍然耸立犹如唐朝,而李白已经逝去千余年了。所以“五十知天命”的第一层含义是顿见天地之心,而人生短暂。

  第二,“天命”,“明生死之理”。原来天地永恒,它们的寿命几十亿年,而人的寿命不过万天。所以终于孔子懂得了“天命”,以非凡的、清醒的理性看透生命的本质。五十岁离死亡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越来越近。

  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生”,生下来是纯阳孩子;“老”,老从什么时候开始老?《黄帝内经》以“七”来界定女性,所以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女性就“面焦”,就是皮肤不再有美好的胶原蛋白了,流失了。男性以“八”来界定,所以五八四十以后男性就开始老了,这个老并不是垂垂老矣,而是生命各个机能开始消退。

  而五十的时候是什么呢?“病”。我们都知道五十岁是生命、事业一个转折的关头,尤其是古人,“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岁更是看得到生命的终点了。所以心脏病、高血压,五脏六腑都不再年轻,它们都纷纷地开始罢工,开始拖延,消极怠工。生命出了问题,频频奔走于医院和病房,身体正在衰退,病痛正在来临。它警告我们人不可能万岁,人不可能千寿。人所剩无几的岁月,正一张一张地撕去,正在走向可怕的终点。所以就要“只争朝夕”。

  “知天命”的“天命”第三个含义,是要“通中庸之道”。天地不言,所以孔子坚定地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很多人以为“攻乎异端”是去攻击别人的学说,错!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走火入魔地去弄那些偏颇、偏激的学说,对己危害巨大啊!

  所以孔子坚定地要求走中庸之道。“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些奇奇怪怪的,那些暴力的,那些神秘兮兮东西,孔子从来不说。甚至孔子还说“未知生,焉知死”,好好地把握生,至于死以后的是什么状况,先不要去理睬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你好好地做人的事情,不要去研究、去揣想那些鬼神、神秘兮兮的事情。“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充满了敬畏,而远远的离开它们。孔子就是一个既唯物却又知道自己生命的消逝,有一种畏惧感,畏天命、畏神,而尽人事。

  我们“通中庸之道”终于明白了“顺天从命,安心立命”,所剩的五十岁以后的时日不多,不再为外在的蝇头小利、蜗角功名而浪费所剩无几的生命时光,开始做自己一生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孔子又说了一句话,非常重要,又涉及到“五十岁”这个关键词,这句话就是:“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什么意思呢?孔子感慨年轻人是让我们敬畏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年轻,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你怎么知道这位年轻人今后不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呢?“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你哪能够知道后一辈将来不能超过我们这辈人呢?所以放他一头,出人头地。但是孔子很辩证,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甚至五十岁,还“无闻焉”,还默默无闻,还没有找到自己要这一辈子有限生命必须要完成的几件大事,甚至还没有什么声望——学术的声望,他这一辈子就有可能碌碌无为,过宝山空手而回。孔子最后说,“斯亦不足畏也已”,他已经没有什么值得让我们害怕、敬畏的地方了。

  孔子从“后生可畏”到后生也可能“不可畏”,给我们提了一个醒:生命不是永远年轻,生命不是永远用来浪费的,生命不是永远用来挥霍的,生命永远也不会长久是小鲜肉。它会生、老、病、死。当您老了的时候,才发现还有那么多的遗憾,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没去做。您赶紧做,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为晚。这就是“知天命”的含义:人生有限,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所以孔子说了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说,闻道以后,我们的生命哪怕是丢掉了,我们的生命都充满了光辉。因为我们尽管已经走了,但是还仍然活着。相反,没有闻道的生命尽管活着,但已经死了。

  对子思的“天命之谓性”,“天”解释了,“命”解释了,“天命”解释了。还有一个字需要解释,那就是“性”。“性”也有三重含义:

  第一就是人的本性。《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孔颖达疏:“若能成就此道者,是人之本性。”《论语》也说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刘宝楠正义:“人性相近,而习相远。”韩愈《原性》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

  第二指的是天赋、天性。王安石《上执政书》说:“鸟兽、鱼鳖、昆虫、草木,下所以养之,皆各得尽其性而不失也。”说的是关于天赋、天性。

  第三说的是生命、性命。《左传》说了这样一句话:“莫保其性”,杜预注:“性,命也。民不敢自保其性命”。那么“性命”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指的是天赋和秉性。所以朱熹本义说:“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是这个意思。

  于是,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五个字惊天动地的思想内核——“天命之谓性”,懂得天道恒常,懂得天命中对人的禀赋的要求。我们明白了天赋予人的精神本质就是人的本性。天和人是相通的,而且在天的永恒面前,人永远要明白生命苦短,有所作为。

作者:王岳川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