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0-03-27 22:29
错金豹形器座,战国青铜器,1958年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观音堂村。
通高11.2厘米、底径24厘米,銎[qióng]口长6.5厘米、宽4厘米。
该器物整体呈盘豹状,曲身而卧,头部搭于后腿上。鼻子隆起,露出鼻孔;大眼微凸,略向上视;浓眉凸起,内凹圆耳。左前腿支地,足上曲,四爪分明,一爪牙伸至耳下,似有挠痒之意;右前腿弯曲,四爪并握,抱一竖长方体銎管;后腿隐于臀下,长豹尾弯曲盘于腹背之上。腔体中空,底有“井”字形框架。该器系两次铸造成形。二次加铸发生在銎管部位,实现了銎管的加高,管腔的缩小,銎口与井字架的密闭连接。对于第二次颇费周章的加铸行为,可能是为了达到使纳入銎管内的已经成型的部件更加稳固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迫不得已的补救行为。
豹身以桔瓣状花纹作豹斑,金丝勾嵌出轮廓,其他一些部位还残留有鎏金痕迹。纹饰布局井然有序,头部花纹开口朝前;四肢花纹开口朝向足部;颈部、腹部和尾部花纹以脊椎为中线,开口分别朝向两侧。这里涉及到一种春秋中期才出现的新型工艺——错金银,有镶嵌法和涂画法两种。镶嵌法我们现在称之为错金银;涂画法我们现在则叫鎏金银。而在古代,这两种方法统称为金错、银错或金银错。战国至两汉极为流行,是奢华风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举个例子,王莽篡汉后,施行了一系列的货币改革,一刀平五千的刀币就是他出版发行的杰作。因为在钱币上采用错金工艺,使其身价倍增。至今,在钱币收藏界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收藏品。而早在东汉时期的张衡就在他的《四愁诗》中这样写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有一个细节跟大家讲一下,那就是豹子颈部是戴着项圈的。我们知道,人类为了加强对驯化动物的控制,常在其身体的某个部位加设一些装置。如在牛鼻子上穿环、给马套笼头,上马衔、在狗脖子戴项圈等。1923年山西浑源出土的春秋牺尊,牛鼻子上就有穿环,该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豹子颈部套着项圈,可能和牺尊牛鼻子上穿环具有近似的作用,我们无法依此来说明豹子是否曾被驯化过,但最起码可以说战国时期人们是有驯服豹子的意愿的。从豹子的姿态、眼睛的神韵,也能看出些许顺服的意思,而且还萌萌的。
器物发展
从目前的材料看,青铜类器座出现于春秋时期,用途多为帐架座、钟架座、鼓架座、屏风座等。战国早期以前的器座,多为单件,或圆形或方形,銎口为多边形、圆形等。銎径较小的,承托的构件较简单、轻便。如光山黄君孟夫妇合葬墓、安徽省屯溪春秋墓、淅川和尚岭楚墓出土的器座等;銎口较大的多建鼓座,如太原金胜村、平顶上叶县等地出土的圆銎建鼓座。战国早期以后,写实性动物形态的器座出现并增多,銎口形状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典型的代表如曾侯乙墓编钟架座、中山国王厝墓屏风器座等。
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微,诸侯势大。原本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在靠拳头说话的大时代背景下,逐渐礼崩乐坏。在诸侯国自我意识逐渐强化的形势下,原本只限于祀与戎的青铜器,开始从礼制、征伐向生活、艺术等多方面扩展,结合着出现的各种新器型、新工艺、新技术,一起助推着中国青铜艺术走向二次高峰。错金豹形器座,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孕育而出,以其写实的风格,优美的造型,新颖的工艺展现着自身的价值与魅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