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立足于实力基础上的自由创造

  中国画的穷途末路论已说了很多年,中国画虽未真正衰落,但中国画的专业性在一天天丧失,业余性在一天天增加倒也是事实。甚至,在专业领域也开始业余化,这种情况的确十分严重。许多国画家画得几笔梅兰竹菊,画得几笔简笔人物或简笔山水,玩得几笔笔墨趣味,就被捧成了名家大师巨匠,难怪其他画种的画家对国画及国画家们经常不以为然。其实,张大千在世之时,就对此种因古代“文人画”而来的“逸笔草草”之风很反感,而倡“画家之画”的严谨认真风气。他说:“会作文章的一生必要作几篇大文章,……画家也必要有几幅伟大的画,才能够在画坛立足。所谓大者,一方面是在面积上讲,必定要能在寻丈绢素之上,画出繁复的画,这才见本领,才见魄力。如果没有大的气概,大的心胸,哪里可以画出伟大场面的画?”参观国外的博物馆,如美国的大都会,法国的卢浮宫,面对如拉菲尔、米开朗基罗、鲁本斯、伦勃朗、达维特、德拉克罗瓦等巨幅宗教、历史画时,常慨叹西方画家那种社会历史感,和令人惊叹的造型能力,甚至就是布歇的肉感的作品也被表现为其复杂造型的巨幅之作。而整个中国的画坛,如此力作又有多少呢?而在当代中国画画坛,能画出张大千所谓“画家之画”者又能有多少人呢?此种画不仅需要魄力,更要有功力,有才气。而人物画家张春新,就是今天这种画“画家之画”的不多的画家之一。

  作为人物画家,张春新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着深挚的感情。他有着极强的表现现实生活的写实能力,也有着表现现实的极强的欲望。这种艺术倾向使张春新有着数十年如一日的速写习惯和非同一般的速写能力。我们今天的画家,己少有人钟情于速写,他们更多地依赖于照像机。但张春新与用像机收集资料的艺术家不同,他在速写中去体会对象的意味,提炼和强化对象的特征,同时注意吸收明清插图及《芥子园画谱》中的线描意味,把客观现实的具象特征转化为绘画的形式符号因素。他在速写中解决了造型、结构、形式、风格诸问题,比之被动地依赖于受制于照像术所限定的既有客观形象,张春新在速写中却是主动地创造具独特形式风格的艺术形象。他的速写风格鲜明,造型精练概括,用线灵动自然,画面复杂生动,作品性——而不是习作性——极强。他的这种日常功课般的长期速写训练,使张春新有着令人慨叹的坚实造型能力,这种难以仿效的功力,也使他的人物画创作具备“画家之画”的坚强实力。难怪他的白描人物画连环画也能入选全国美展,并在国内有不小的影响。

  张春新这种造型实力,使他能轻松地胜任愉快地从事大型主题性绘画的创作。多年来,张春新创作了众多大型主题画,如巨幅主题画《肤施会谈》(1995年200cm×200cm),《重庆大轰炸》(1995年200cm×400cm),《四渡赤水》(1996年200cm×600cm),《白日——关天培血溅虎门》(1997年200cm×300cm),《邓小平离渝赴法留学》(1997年200cm×200cm),《雾都岁月》(1997年200cm×200cm),《朝天门》(2001年200cm×200cm)……这些大型主题性作品的创作具有相当的难度。以其《四渡赤水》为例。画家在六张六尺宣上,画了红军长征时70多位有名有姓的红军领袖。且不说研究文献,收集每个人的形象资料这些史学家的工作需要做,就是构思画面,组织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安排结构,铺排笔墨,注意风格,等等等等,画大画,尤其是以人们熟悉的著名历史事件作画,其难度比之小画的确不知要难多少倍!因为一幅优秀的历史画,并非照片资料的机械翻版,而是画家富于艺术个性和独特风格的创造。仍以《四渡赤水》为例。画面要表现“四渡”的多时空场面,画面就必须打破特定时空,以超时空的自由手法去调度场景,在人物的组织上,也是以不同时空,不同透视角度的人物自由组成画面。画中虚实关系,情节的穿插,人物大小的配置,笔墨的变化等都是颇具匠心的。这里既需要写实的功力,又需要表现和控制画面的相当的才气。尤其难得的是,与那些依赖照片的人物堆砌作品相比,张春新的这些大型而复杂的作品画得相当的轻松。这些主题性绘画的创作,给张春新带来了众多的荣誉,形式意味十足。他数十次参加全国性重要展览,也十数次获得包括全国性展览金奖在内的重要奖项。他的创作才能也受到国画界同行的普遍关注。比之那些以闲情逸趣为主的笔墨玩家,张春新无疑当划为中国画画坛实力派人物画家之一。

  当然,除了这些较为严肃的大型主题性绘画创作外,这位对生活一直充满着热情的画家也把他对生活的体验在一些斗方小幅中予以表现。张春新出生在四川宜宾的古城叙永。这是一个至今保留着大量明清古建筑的古文化名城。在这个古城长大的张春新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他以一组组直接表现传统文化的题材构成他的抒情小品系列。如在《庭院深深》组画中,他以美丽的古典闺阁女性为表现对象。有趣的是,他笔下的古代妇女形象并非如其题目“庭院深深”那样,必然以深闺怨愁的伤感性为题材,而是突破此类题材常见的怨愁娴静模式,借此表现他对古典传统的挚爱与玩味。他笔下的闺阁女性被表现为美丽、活泼、青春、可爱,甚至有几分调皮与幽默。她们或放风筝于郊野,或荡舟于江湖,或赏梅于花圃,或濯足于清泉,充满着古典题材难有的清新活泼气息。当然,在庭院,在闺阁,在室内的闺秀们或奕棋,或赏画,或品茗,或吹箫,亦平和可爱。这些女性们大多被安置在典雅的古典环境之中,与中国家俱、中国建筑、舟船、雕花窗格、中国瓷器、插花,琴棋书画及箫、笛等等,构成浓郁的东方艺术氛围。

  张春新的兴趣是广泛的。除了古典题材外,他还有对现实生活及少数民族生活的众多表现。在这些日常生活的表现中,画家的个人情趣、爱好得到了更为真切直率的流露。

  尽管此种题材应属抒情小品,但功力深厚的张春新处理画面,却有小画不小的特点。一方面,从画面尺幅来看,近一米见方的斗方尺寸,在尺幅上属中等;另从画面表现来看,造型严谨,结构丰满,更非一般小品所能比拟。由于张春新造型能力极强,他的人物画得自然灵动,用线准确而概括、生动,呈现无可无不可的自由境界。这与中国画人物画界以“藏拙欺人”的小品相比,张春新的写意人物在意中有境,写中有度中显示出他的超越常人的深厚造型功力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如果说中国画流行的小品风的确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呈现草草简率的倾向的话,那么,这位画惯巨幅作品的画家,却因其本就善于处理画中多种复杂因素的功力,而在自己的抒情小品中仍然揉进丰富的细节。他的闺阁女性总是被置于较为复杂的丰满场景之中,不论是传统建筑的飞檐斗拱,或是室内精致的窗饰陈设,或花架,或瓷瓶,或纬幔,或几案,总是配置多样而丰满。这种多样而满密的画面设置,如果说给浅薄的画家带来的是麻烦与困难的话,那么,这种处理却给张春新以施展身手的机会。

  张春新在笔墨水纸的性能特点上掌握得也是游刃有余。由于造型已超越准确再现而达灵动自由之境,张春新在运笔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线自身的韵律、节奏与形式意味。我们在其画中可以发现他经常使用或轻快或厚重或顿断或飘逸的各种意味的复杂线型去表达不同甚至是同样的女性形象。而画面上各种丰富的场景细节,更给了画家以变幻其笔墨的无限的可能。加之造型纯熟之后的对形的超越与自由,笔墨的自主性也越发突出,难怪在张春新的人物画上,笔墨变化极为丰富。细品其画,他的笔墨结构的确主要以其自身处理的需要而构成。人物、衣饰的线型可短可长,可浓可淡,可提可按,可干可湿,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其人物造型上因笔墨而非具象造型变化之需而出现的或浓或淡的墨团,加之对画面丰富细节的处理,在笔墨运用上更是灵动自由。大块的泼墨与干渴的线群相呼应,水意盎然的渍墨团快又与浓淡相间的复杂破墨相交织,浓淡疏密之间视其笔法墨象之需而出现的似乎突兀的留白、线群和浓淡墨块,更以点睛般神来之笔形成其笔墨的精采。应该说,对相对严谨的人物画,张春新如此灵动的笔墨是十分难得的。这是在精熟于具象之后对形的超越,是超越于形后的笔墨的自由。

  近年来,张春新在水墨基础上又开始探索水墨与色彩的结合。他注意吸收敦煌壁画与民间艺术中的色彩特征,在他的《击鞠图》、《犁》等重彩作品中,斑驳陆离的壁画色彩给张春新的绘画带来了新貌。而在其水墨斗方人物画中,明丽的色彩在沉静的水墨的映衬下,出现了更加丰富迷人的东方特色。

  张春新,这位建立在技艺娴熟的功力基础上的实力派画家,正以自己优秀的中国人物画创作,证实着中国画无限的生命力。

2002.8.21於成都濯锦江畔四川大学

作者:林木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